长江云报道 建设湖北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湖北改革开放站上了新的起点。自4月1号挂牌以来,六大类170项改革措施在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陆续推行。半年过去了,这170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怎么样?来看记者的观察。
国庆节前夕,在武汉自贸片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班的陈美玉,来到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公司的股权转让。这样的变更搁在以前,需要到先到商务部门办理审批,再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需要7到10个工作日。而现在,因为湖北自贸区对负面清单领域之外的外商投资、变更实行了备案制。陈美玉只需在商务部门的网站上备案,就可以直接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了。
精简审批,是湖北自贸区改革的首要任务。5月,襄阳实施“零审批”改革,自贸区内的工业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由“先批后建”变为“先建后验”。“先建后验”,意味着项目无需审批,就可以直接进行设计、施工,等项目竣工后再进行联合验收,从而发证。这样,就避免了因为审批时间过长而影响项目进度。同时,为了保证项目质量,襄阳还进行全程跟踪监管,指导项目按照相关标准施工。
“先批后建”变为“先建后验”
营造便利的投资环境,宜昌自贸片区6月开始试行容缺容错税收管理。企业在办理涉税事项时,除了关键资料,不是故意造成的资料缺失,只要承诺事后补齐,都可以预先受理。税务机关不作负面评价、不进黑名单,依法免责或从轻处理。
用良好的监管,为简政放权做保障。现在,武汉自贸片区已开发建成“智慧光谷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集合多部门监管信息。宜昌自贸片区和襄阳自贸片区的监管平台也即将上线。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湖北自贸区的市场活力显著激发。自贸区挂牌以来,区内累计新设立企业4877家。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龙科 管涌博 责任编辑 罗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