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精准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各领域、全过程。湖北各地因地制宜,以产业扶贫构筑脱贫长效机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恩施利川四方洞村的贫困户蹇守忠,做梦也没想到今年的年收入可以过两万。致富的靠山,是当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和贫困户约定,蔬菜绝对不允许大农药,只要验收合格,合作社能确保在两天时间内卖到重庆、长沙、温州等地.
在随州市曾都区,产业扶贫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取暖。这几天,贫困户王世中正在准备一批小鸡苗。
养一只鸡,得两份钱,是因为王世中加入了村里的养鸡专业合作社。
如何让产业扶贫扶出实效?曾都区将贫困户们团结在一起,集中扶贫资金,通过合作社开展产业化养殖。克服分散养殖的技术弊端,还保证了销路,同时提高了产品出售的议价能力。如今,落天坡村134户贫困户中,除了政策兜底和自主创业外,余下的贫困户全部加入了产业合作社。
远安县宝华寺村的徐明三,一家6口,3人有残疾,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而现在的他,家中蚕室、猪圈、牛舍,一应俱全。
徐明三家的变化,源于远安实施的“户户增收工程”。政府发放10万元内贴息贷款,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与产业相关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优先安排。按照规定,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要有1-2项主导产业。宝华寺村了解到徐明三有发展养殖的想法,帮他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现在,徐明三一家除了养殖20多头牛和猪,还在尝试养蚕增收。
目前,远安县还成立专班,为贫困户的脱贫创业提供指导,协助贫困村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户户增收工程”,现在远安已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现在,全省37个贫困县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4家,95%以上的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还有54家国有企业、67家民营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推动产业扶贫。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孟雪梅 杜元 刘琳 习文 责任编辑 吴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