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海拔1700多米的坎子山村,被比喻为“挂在绝壁上的村落”。1975年,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回家,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靠着一股子干劲,他愣是带着200多名村民,经过3个月的奋战,凿出了一条山路。
“从八零年修这个毛(坯)路,组织全村劳力,上工走在前,放工走在后,一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修成。”1997年,魏登殿挎着背包和军用水壶,带着干粮,穿着解放鞋,往返县城十多次,多方争取到了上百万元的资金和物资。随后,他又带着乡亲们投工投劳,修起了110口水窖,一举解决了困扰村子多年的饮水问题。村民龚少波回忆说,水窖开始蓄水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魏书记给我们这个村干部带头,人家给我们想了不少的办法,没得水吃,人家去帮我们挖水窖,水直接弄到屋里了,这都是他一手做的。”
如今的坎子山村,水、电、路都通了,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依托良好的山场资源,全村养牛648头、养羊3000多只,畜牧业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村民魏尧林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为帮他脱贫,魏登殿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担保低息贷款1万多元,让他发展养殖业。如今,魏尧林养起25头羊、8头黄牛,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
魏尧林:“魏登殿叫我们发展畜牧业,没得钱自己凑一点,魏书记再给帮忙贷点款,贴息贷款叫发展这个畜牧业,现在和以前比收入一年能增收几万块钱。”
眼下,魏登殿又开始为村民们谋划起更多的致富产业。“这个主要就是带动我们万亩石林旅游景点的开发。第二块呢就是,对我们坎子山的无公害的包菜和这个马头山羊、黄牛进行包装,送往到全国各地。
在魏登殿的带领下,现在坎子山的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了5800多元,绝大多数村民都盖起了小洋楼,他自己却还住在土房子里,连公路都绕开他家一里多路。魏登殿说,舍小家顾大家,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情怀;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就是要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魏登殿:“习总书记讲‘两学一做’,就是依靠跟着党走,如何把基层和群众、百姓维持好,要坚持下去。”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陈云、十堰台记者王乾、通讯员杨红霞 责任编辑 胡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