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在2025年初召开的十堰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今年十堰民生实事“十大行动”,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多个方面。开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每当课间铃声响起,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就蜂拥来到AI智慧体育教室,体验跳绳、成语消消乐等各项小游戏。这里没有裁判,也无需人工计时,根据不同项目,每个人的成绩会依次显示在投影大屏上,同时,学生的运动姿态和运动数据能够实时捕捉。
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学生 李红张:“像闯关游戏一样,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很多的体育运动,感觉很有意思。”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防治学生近视、体质偏弱和心理健康等这些问题,如今备受社会关注,今年,也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学期,十堰各中小学将课间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创新推出多种课后服务新举措,为孩子们的健康加分。
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丛娇娜:“通过多样化的智能场景,搭配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体能训练相结合,逐步提升运动强度和时间,增加学生的兴趣,克服对运动的畏难情绪,从而达到高质量训练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除了让学生走出教室释放身心,各中小学还设立心理辅导室、沙盘室、宣泄室、心语箱等设施设备,并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心灵早操、心理小游戏、心理问卷调查等丰富活动,对筛查中出现预警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疏导。
十堰市重庆路小学学生 高瑾轩:“现在建立了心灵语吧,让我的烦恼得到了倾诉,缓解了我学习上的压力。”
十堰市重庆路小学副校长 王澜:“孩子们把自己很多私密的一些困难和苦恼,都纷纷倾诉了出来,也有助于我们的心理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把脉问诊进行帮扶,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为了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十堰市下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打造体心融合、艺术润心品牌,将学生心理健康融入大课间、体育游戏、艺术浸润活动等场景中,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十堰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科科长 彭志斌:“2025年,全市学校将新建或完善,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260所,实现覆盖率90%以上,研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定期开展教师心理技能培训,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创造性开展普及性较强,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真正让孩子们走出教室 走进阳光下。”
康复救助 托举残疾儿童美好未来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抢救性工程,事关残疾儿童的希望和未来、残疾人家庭的幸福安康。近年来,十堰市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切实做到“应救尽救、救早救小”,努力实现“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的美好愿景。
上午9点半,在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今年1岁半的安安(化名)在护士的带领下正在上康复治疗课。春节前,安安经过神经系统发育评估,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这也让他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科3病区主任 王平:“孩子的运动问题和语言认知问题比较突出,给他进行了康复训练计划,主要是针对大运动语言认知和精细操作相关的综合康复训练。经过四五个月训练。患儿目前是能够独坐的,能够俯爬,能够扶栏杆站立,说话发音比之前明显增多。”
为了给安安治病,他的父母曾四处奔波,高额的治疗费用让他们举步维艰。治疗中,了解到市残联出台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安安的父母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
安安的母亲 赵女士:“每年康复救助补贴有16000(元),生活补贴有5000(元),给我们家庭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十堰市人民医院是全市26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之一,主要负责项目有肢体、智力和孤独症等疾病治疗。通过专业评估,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能力,提供对应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他们更精准地康复。
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科3病区护士长 易慧:“我们的治疗项目有PT、OT、ST、感统、推拿、水疗、高压氧、电疗。在今年新增了药浴刮痧三伏贴在治疗过程中融入游戏,注重医教结合,提倡快乐康复。”
2025年,十堰民生实事“十大行动”中提出,要实施重点群体关爱行动,方案明确,具有十堰市户籍,0-14岁,诊断明确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都可在全市遴选的26家教育康复和医疗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救助。
十堰市残联康复宣文部主任 马红:“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0至6岁受助儿童最高补助不超过16000元一年,7至14岁残疾儿童最高补助不超过12000元一年。”
为了切实让每名受助残疾儿童得到优质、长效的康复服务,减轻残疾儿童家庭治疗负担,今年,十堰市还将根据残疾儿童特点及家长需求,有序推行“医教体结合”、“融合康复”等康复服务模式,最大化提高残疾儿童康复实效,力争全年为1500名14周岁以内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
构建全民“急救网” 为生命安全上“保险”
增强社会急救能力,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院前急救服务水平也是衡量城市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十堰地处秦巴山区,应急救护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当地强化急救体系建设,优化急救站点、覆盖网络、服务半径等布局,持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全民急救能力,为生命急救“提速”。
上个月底,在十堰茅箭区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生命接力赛。当天中午13点17分,一名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即将走进门诊大厅时突然倒地不起。听到门外呼救声后,大厅值班护士立马到现场进行查看,并就地为患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
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门诊与社工部导诊护士 兰雪萍:“当时的情况比较紧急,患者已经倒地,查看颈动脉搏动消失没有自主呼吸,面色口唇也发干,于是就立即对他进行一个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知我们的急诊科,以及其他的值班人员、保安也参与进来,共同协作参与抢救。”
13点24分,急诊科急救团队火速赶到,并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AED除颤、气管插管等系列急救措施。
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 陈佳:“考虑到现场环境以及设备不全,需要转移抢救室,但是患者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自主心跳,所以我毫不犹豫跳上抢救车,对患者进行不中断的胸外按压,保证氧气循环。”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整整40分钟的抢救,最终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稳定,血压逐渐回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挽回患者生命不仅靠危急时刻及时、有效、专业的院前急救,也离不开医院平时系统化、常态化的技能培训。
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王新辉:“我们非常重视急救能力建设,在全院公共场所配备自动AED(除颤仪),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海姆尼克等急救培训,模拟开展公众场所突发心跳骤停,异物窒息等应急演练,最大程度上缩短抢救时间。”
急救关系生命安全,让更多人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是提升社会急救能力的关键。今年,十堰市将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强化人群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这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推动“人人会急救”理念落地生根。
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 朱剑:“2025年,我们将重点提升基层急救能力,推进急救标准化建设,计划组织开展260场次,培训1.5万人次的社会急救培训活动。同时,我们将继续推进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公共场所及乡村卫生室的配备工作。还将进一步健全水陆空立体救援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通讯员 刘沣 刘英 傅圣岚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