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来自广州、湖南的两颗供体心脏陆续落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室启动蛇年第一场生命接力。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最强阵容,为两名患者成功植入救命心。今天(2月10日),两名患者顺利转出ICU病房。
62岁的李女士(化名)几经辗转,从浙江杭州辗转赶赴湖北武汉,奄奄一息的她危在旦夕。“先是胸闷气喘,慢慢开始坐立难安。”李女士回忆,自2019年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以来,她坚持进行规范药物治疗,无奈症状不断加重。2024年8月,李女士症状显著加重,心慌胸闷难以平卧,已经伴有多种并发症,在当地医院进行ICD置入后未见明显改善,她便决定到协和医院,抓住“心”生的希望。
另外一名女性心衰患者——来自江苏的44岁的谢女士(化名)因严重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已进行药物治疗14余年。近两年,她的症状加重,曾多次昏厥,为求一线生机,全家辗转从江苏南京到武汉求医。
2月7日凌晨,董念国教授团队接连得到好消息,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匹配结果,广东、湖南两地有合适心源。医院立即派出两支“护心团队”奔赴当地,将宝贵心脏安全护送到院。7日12点,当供心刚刚落地,协和手术室内,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苏伟教授、王国华教授等二十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移植团队,已开始紧张的术前准备。
12点30分,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正式开始。专家们屏息凝神,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精准切除病变心脏并修剪供体心脏,随后植入供心并精细吻合,14点34分,一颗心在患者体内强有力地跳动。22点,第二台心脏移植手术开始,24点18分,体外循环停机,心脏开始自主工作。至此同日两台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协和医院独创“边缘供心”理论、改进供心保护方法,优化评估、辅助、抗排策略,以一套系统的心脏移植技术体系,为患者个性化设计术式,不断提升手术成功率。2022年,协和医院同日完成三台儿童心脏移植,此次同日实施两台心脏移植,是该院践行“中国心脏移植方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新春伊始,该院全面推进医疗工作,开启新征程。以心脏移植为例,它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高难度挑战,更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协和凭借精湛的医术、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设备,不断加强术前精准评估、提升供心保护标准、优化疑难危重病人手术方式、推进术后排斥反应研究,为更多心衰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2008年至今,协和医院完成心脏移植1300余例,其中儿童心脏移植突破200例,已成为全国实施儿童心脏移植例数最多、质量最优的医疗机构,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89.1%,儿童心脏移植数量与质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长江云新闻记者 裴蕾 王俊 通讯员 彭锦弦 刘坤维 聂文闻)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