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面积每年新增超2.5亿平方米,混凝土结构是地下工程的核心部分。湖北工业大学苏英教授团队,用20年时间攻克了“地下工程结构混凝土防护与修复关键技术”,成果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武汉二七滨江商务区的一处工地现场,苏英教授团队正与施工队一起,查看地下室的墙面情况。这个项目的地下空间距离江堤最近处只有64米,对防水、防裂有极高要求,苏英教授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具有优良抗渗、抗裂分子的混凝土。这些应用经受住了今年汛期的考验,目前,工程底板和侧墙都没有发现渗漏。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系教授苏英:“减少水泥用量20%的前提下,采用我们纳微米抗渗组分材料、内养护材料来提升抗裂,耐久性至少能提高5到10年以上,维护、维修费用都能得到很大改善。”
苏英介绍,这项创新性成果,经历了20年的持续攻关。20多年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防护与修复技术更是一片空白。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需要在工程与材料等多个交叉领域展开攻关,2005年,湖北工业大学在全国首办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科研实验室,苏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多助力。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自才:“打造平台、项目、人才、市场一体化体系,设置技术创新平台,组建联合作战团队,支持科研人员在一线开展工作。”
这项成果,在一次次实际应用中,取得了突破。2009年,武汉地铁二号线开工,地下空间开发呈井喷之势,苏英团队抓住机会,到污水管网、地铁隧道等地采集样品、深入分析,经过反复论证实验,团队形成了地下工程结构混凝土防护与修复技术体系。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系教授苏英:“污水工程施工环境,那是又脏又臭,地铁要停运以后,都是半夜一两点以后,我们才能下到那个现场,还有一些地下工程环境都是在比较偏远、人烟稀少的地方。”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陈威:“来自于第一线工程的试样腐蚀的情况,对于我们后期的研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工程场景,开发不同的材料。”
目前,苏英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武汉大东湖深隧、中老铁路等80多项工程,近三年为工程方创造了14.33亿元的利润。未来,苏英教授团队还将持续攻关混凝土自愈合、自修复等新技术,为地下工程穿上更加坚固“铠甲”。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唐清辉 通讯员 李雄风)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