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运动性猝死”话题引发社会关注,什么是运动性猝死?如何科学急救?来看专家的解答。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当中或者运动之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的意外死亡,男性发生率约为女性的8.4倍。临床数据显示,运动性猝死中有近七成属于心源性猝死,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专家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和了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汪璐芸:“有怎样的一个既往的病史,然后目前自己身体有没有各种不适,还要了解既往的家族史,有没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然后来评估自己运动的耐受量。”
专家提醒,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事件都会有一些预警信号,比如心慌、胸闷、头昏、乏力甚至牙痛、胃痛等。对这些信号,切不可大意。尤其是在发生持续性不适后,应立即停止运动,观察身体反应,及时就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汪璐芸:“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水,家里的空调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还有夏天比较喜欢的吃冷饮、喝冰水,冲冷水澡,它可以引起我们血管的收缩,血压的急剧升高,心脏冠脉血管的痉挛,都是要去避免的。”
当发现有人晕厥怎么办?把握急救“黄金4分钟”十分关键,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骤停最有效方法,施救者将双手掌根重叠,置置于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位置,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同时配合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开展急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汪璐芸:“按照每分钟100次的频率,按压的深度4到5公分,使胸廓要充分地回弹,一般做30次按压,然后做两次人工呼吸,持续地坚持到120到达,专业人员接手。”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冯超 通讯员 常宇)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