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需求在哪儿,科研方向就在哪。长江大学聚焦能源和粮食安全,深度对接地方和企业,实现一大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志新:“抗倒能力非常强,成熟之后,即使20天它也不会倒伏,稳产,所以它能够提供保障。”
在长江大学西校区农业试验田,由李志新教授领衔团队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长势格外得好。这是长江大学合并组建20年以来,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志新:“新品种一亩田比传统增产5%,一亩田至少可以增加80块钱以上的收入。”
前不久,这项成果以200多万元价格转化给安徽一家农业投资企业,未来两年预计推广种子100万公斤以上。然而在10多年前,李志新教授所研究的水稻育种方向,由于缺乏科研平台,大量人才流失,差点出现了师资断层。
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志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时期,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你都没有人做水稻育种,我觉得这一块至少是不完整。”
如何避免人才流失?这几年,长江大学组建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成35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同时,学校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把科研成果写在产业一线,取得科研和收益的双丰收。油气专家许明标常年活跃在油田企业,带领研究团队攻克页岩气开发油基钻井液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1000多口油气井的钻井施工,创造了4.82亿元的销售产值。
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激励我们的师生融入到地方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去年已经派了20多名博士,今年我们还要加大力度,让教师的水平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最近,长江大学还修订了成果转化办法、重大奖励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为科研工作者保驾护航。
长江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何文祥:“加大对院所的支持力度,成立青年的开放基金,每个年轻人每年给予5万元到10万元的资助,提高重大奖励的力度,最高达到200万的奖励力度。”
目前,长江大学拥有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校地合作关系,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达到6个,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学校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197项,承担横向研发项目12955项,到账科研经费34.8亿,科技成果转化居全国高校前100位。
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增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对人才培养,落实一流学科突破行动等政策举措,增加经费的投入,努力实现学科赶超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唐清辉 通讯员 康群 刘长华 责任编辑 解清)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