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秋分。中国古籍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将秋分划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始旺,故而不再打雷。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将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在南北极这天均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这时,南方候平均气温普遍会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冷空气南下,与渐衰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而在我国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可见到漫天雪絮飞舞、大地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观。
秋分以后,中国南方大部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都很少出现;可阴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华西秋季多夜雨的气候特色。秋雨连绵,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以利于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基于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及时抢收秋熟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越冬作物可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丰产的基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耿一风 杨青青 编辑 宋嘉诚 编审 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