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成年人体内最大的实体器官,担负着多种重要的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潜在威胁。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究竟哪些肝病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活中爱肝护肝又该从何做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联合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推出特别直播——《世界肝炎日 | 当病毒性肝炎遇到脂肪肝》,邀请到了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以及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洪武,来为大家进行科普解答。
肝脏最怕的敌人有哪些?
▪ 肝炎病毒:肝炎是明确的致癌因素,乙肝肝炎病毒(HBV)阳性者,其肝癌发生率高于阴性者200倍。
▪ 酒精:肝脏在代谢酒精的过程中,会受到毒性损伤,造成炎症坏死。长期每天摄入50-70克酒精的人,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 药物:大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长期服药、胡乱搭配用药、一次过量服药都可能影响肝功能。
▪ 霉变食物: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它是国际公认的1类致癌物,只需1毫克/千克的剂量,便可诱发肝癌。
▪ 脂肪:摄入过多热量,脂肪会在肝部堆积,形成脂肪肝。这时,如果有其他疾病或药物刺激,还可能进一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
肝炎病毒“五兄弟”,切勿小瞧!
病毒性肝炎不仅仅包括乙肝,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甲肝、丙肝、丁肝、以及戊肝。
阵营一: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
以乙肝病毒为首的乙肝+丙肝+丁肝,它们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成年人之间只有通过无保护的性接触,输血或手术、共用注射器等血液接触,才会传染乙肝。日常生活接触——共同就餐、共寝、握手、拥抱等等,都不会传染。
丙肝病毒所导致的肝癌占我们国家肝癌总数的6%-8%,不超过10%,丙肝没有疫苗,但可以治愈。
丁肝病毒听起来有些陌生,它是一种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仅与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出现重叠感染。
阵营二:甲肝病毒、戊肝病毒
甲肝和戊肝也被称为“吃出来的肝炎”。比如三分熟的牛排、“七上八下”的火锅、日料刺身、生腌海鲜,甚至是自己家的菜刀菜板切过生肉又切了水果,都可能导致“病从口入”。
甲肝极少致命,但患者会出现衰弱的症状,并可能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戊肝病毒就要危险得多,它不仅会攻击肝脏,还会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肾脏等造成危害。
目前全世界都没有针对戊肝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而注射戊肝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戊肝最有效的方法。
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临床应用的戊肝疫苗已被中国研发出来,并已证明对16岁以上人群安全有效。
小心!乙肝会和脂肪肝“搭伴”
据最新研究发现,大约25%的乙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与普通人群不同的是,乙肝合并脂肪肝往往不易被察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洪武为大家讲解了形成脂肪肝的六大危险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洪武
1、吃出来的
食量大尤其油脂糖类摄入多,导致脂肪含量超过肝细胞清除能力,肝细胞内脂肪堆积。
2、饿出来的
节食过度或不吃早餐同样可能引起脂肪肝。饥饿的人体会分解体内脂肪、蛋白质来供能,导致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加并进入肝脏,代谢不及时便会积存在肝脏。
3、熬出来的
熬夜导致肝脏代谢能力下降,也会造成脂肪堆积。
4、喝出来的
人们饮酒时,肝脏便需要集中肝力代谢酒精,使得肝脏内的脂肪转运暂时被搁置,尤其饮酒频繁的人群,更易患酒精性脂肪肝。
5、药出来的
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已胺等药物会抑制脂肪代谢,伤害肝脏,引发脂肪肝。
6、懒出来的
长期缺乏锻炼,尤其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能量无法消耗,也会造成肝脏内的脂肪堆积。
脂肪肝来临有这些征兆!
1、食欲不振:这是脂肪肝的常见症状,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外,更要警惕脂肪肝。
2、恶心、呕吐:轻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常有恶心呕吐、厌油、右上腹隐痛、饱胀等不适感。
3、疲倦乏力:中度以上脂肪肝可能有倦怠、易疲劳的表现,少数脂肪肝病人还会出现轻度黄疸。
4、维生素缺乏症:表现为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等,少数人也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5、内分泌失调:重度脂肪肝患者中,男性可能出现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过多、闭经等表现。
6、脖子粗:脂肪肝患者的平均颈围比普通人要大,也就是如果脖子变粗可能是脂肪肝的预兆。有研究发现,颈围也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有效的预测指标。因此,量颈围可以作为初步检测脂肪肝的一个手段。
截至7月28日11:00,本场直播在长江云新闻客户端、健康湖北快手号、长江康养号视频号、百度、健康日报新媒体矩阵等平台同步播出,总观看量49.5万。
逆转脂肪肝有哪些“法宝”?
脂肪肝会发展成肝癌吗?
更多“肝”货讲解
欢迎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
收看本场直播回放
编导:陈菁
摄影:刘灿坤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杜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