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张译获第十八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张子枫获第十九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任素汐获第十八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宝马回应“冰淇淋只给外国人” :误会,管理不善

美国专家:我们正处于一场支离破碎的暴力风暴中

花4万就能入职大厂?为什么总有人相信找工作靠花钱

长江云新闻   2023-04-08 09:53  

花4万元和求职服务中介签订“名企直聘人才服务协议”后,却没有拿到满意的录用通知。近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起求职中介服务纠纷:中介提供的合作名企名单列举了“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以及“LV”“爱马仕”等奢侈品公司,但据求职者反馈,交费后收到的招聘信息“都是很普通的公司,在招聘网站上随便就能找到”。

在新闻留言区,网友评论呈现两种态度。有人认为中介公司作出虚假承诺,“可以考虑诈骗”;但是,也有网友指出“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要不得”。应该怎样看待商业性质的求职中介服务?求职者花钱购买这类服务,要怎样保护自身权益?新闻背后浮现的这些问题,备受社会关切。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既然求职者与中介机构签订了协议,发生纠纷时就应该按照协议约定条款解决。求职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政府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维权。当然,如果协议有违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就会在法律上被认为无效,求职者难以据此维护自身权益。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还存在困惑:为什么要花不低的费用寻求中介服务?一些机构宣称的“内推”“保过”“名企合作”,真的靠谱吗?

求职者需要清醒认识到:一些求职服务中介宣称与名企的合作关系,并未受到用人单位的证实。众所周知,知名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时有着成熟、开放的流程,求职学生可以自愿投递简历,参加笔试、面试。一些用人单位也会与高校学生就业部门合作,走进校园举办宣讲会、接受简历等。求职者参加“大厂”招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招聘公平,不仅关乎用人单位的声誉,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成熟的企业,理应杜绝招聘过程的利益输送。中介机构收取高昂费用帮助求职者找工作,给人留下“花钱才能找到好工作”的印象,既损害了就业的公平,也与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相违背。

但是,要说一些中介宣称的“内部合作”不存在,也不完全是事实。为提高招聘效率,一些知名企业在组织校园招聘时,还习惯开设“内推”渠道——经过内部推荐的学生,可以省去一些应聘的流程,增加被录用的几率。中介机构有可能“买通”一些有内推权力的用人单位员工,作为吸引求职者的筹码。

此前,某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布反舞弊通报时,就披露多起案例:企业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由外部中介负责招募实习生,然后企业员工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的远程实习,并从外部求职中介处分得实习应聘者支付的部分费用。

类似企业内部腐败事件,让某些求职者相信:找工作是有“活动空间”的。在他们眼里,花一笔不低的费用,如果真的能找到一份“大厂”工作,这笔买卖“并不亏”。

明知中介机构的服务使用了不正当手段,求职者还是花钱购买,恐怕纯属“投机取巧”了。更何况,就算中介买通了某些用人单位的内部工作人员,也不能保证求职者畅通无阻拿到Offer。大型企业招聘的流程众多,任何一关不符合条件,求职者都会被淘汰。即便中介按照约定对未被录用者退款,但只要有人被侥幸录用,依然可以保证收益。

为避免类似现象扰乱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必须加大内部反腐败力度,揪出企业内部的“蛀虫”。此外,还要优化招聘流程,虽然“内推”是企业自己的权利,但“内推”不能“内定”。让每一个求职者感受到公平,是用人单位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

市场上的一些求职中介服务,满足了部分求职者的获取招聘信息、掌握应聘技巧的需求。但是,万万不可因为中介的协助,就产生“找工作靠花钱”的想法。对此,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惩治虚假夸大宣传行为,清理非法违规经营项目,促进就业公平。

(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解清)

进入长江云新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 坐高铁去唐城!50余位外国友人抵达襄阳
  • 世界无烟日 | 当你“吞云吐雾”时
  • 国际灯光秀!170多名党宾政要夜游长江
  • 戳中泪点!她在纸上连写两遍“people first”
  • 今天,这只金丝猴成了“国际网红”
评论
打开长江云新闻看更多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304/cc0f4d40753c13092edbcaef3bf05c4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