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音乐会"系列之巴赫《小咏叹调》(选自"康塔塔咏叹调"BWV156),改编:S•Franko
巴赫的这首《小咏叹调》,原名"Arioso",出自他的一首教堂合唱曲(康塔塔),后来也用在他的一首钢琴协奏曲中。其实,"Arioso"专指"咏叙调"而非"咏叹调",但很多人分不清这两种"调"的区别,便干脆用"咏叹调"来泛称。"咏叙调"是歌剧宣叙调中更富于旋律性的唱段,如果用在"咏叹调"中,则专指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短歌"。对于所有乐器(区别于声乐演唱)而言,"咏叙调"则是那种如歌唱般的荡气回肠的旋律的总称。巴赫一生中没有创作歌剧作品,所以他的"咏叙调"或"咏叹调"均与歌剧无涉,只用之于器乐与康塔塔(声乐)。
同类作品中,巴赫有一首《G弦上的咏叹调》非常著名。该曲选自一首古乐队组曲,原曲名"Air",即"歌调"或"旋律"之意。改编者为赋予其歌剧咏叹调男高音深沉而高吭的唱法,只在小提琴最低音弦(G弦)上高位运行,故名。这首《小咏叹调》亦借用此法,全曲从头至尾根本没踫到最高音的弦,只在另外三根较低音域的弦上演奏,使本平坦顺滑的旋律变得跌宕起伏、深不可测。
一般而言,这类音乐作品的表达都与特殊的情感相关。不妨设想,一对情侣手牵着手走进了教堂。男士神情庄重,目光坚定;女士娇柔矜持,高贵不凡。教堂里传来他们祷告的声音,或高亢嘹亮、深沉激昂,或扪心自问、喃喃自语。浅呤低唱,峰迴路转,令人感动莫名。
撰文、小提琴演奏:阿申
编审:赵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