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延续优化支持政策,拓展丰富载体功能,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
甘肃
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全面转型升级
甘肃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调整优化政策举措,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努力把就业帮扶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一是创新转型升级。对其中运营规范、用工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就业帮扶车间,登记注册为乡村就业工厂,支持做大做强;对暂不具备独立经营能力的,引导其规范管理制度、生产运营、用工管理等,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二是拓宽发展路径。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原则,坚持走融合发展良性循环道路,深入挖掘和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关联产业,推动就业帮扶车间与地方产业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延续就业帮扶车间优惠政策,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金融厂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更多吸纳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依托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东西部协作省市力量,发挥省级领导联县、万企兴万村机制作用,助力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
目前,甘肃已有678个就业帮扶车间转型为乡村就业工厂,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万人。
安徽
构建就业帮扶车间稳定就业
长效机制
安徽持续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脱贫地区设立就业帮扶车间,将发展产业、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稳定脱贫等有机融合,构建稳定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引导适合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在脱贫地区设立工厂、车间或村社代工点,实行弹性上班、计件工资,兼顾脱贫人口实际和企业生产要求,实现双赢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就业帮扶车间,发放复工复产一次性补贴,通过“企业订单周转池”、组织行业协会订单调剂等方式调剂订单,帮助渡过难关。对新增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发放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一次性补贴。累计发放复工复产和吸纳就业一次性补贴1600余万元。
三是规范管理。按照“成熟一个、认定一个”的原则开展就业帮扶车间规范认定。建立就业帮扶车间信息系统,在安徽省阳光就业网、“安徽人社”公众号开通便捷查询渠道,在就业帮扶车间显著位置张贴二维码标识,公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运营、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目前,安徽认定就业帮扶车间900余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12万人。
广西
“三个强化”推进就业帮扶车间
快速有序发展
广西强化政策扶持、模式创新和重点保障,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快速有序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奖补、技能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资金紧、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为就业帮扶车间快速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强化模式创新。结合“种、养、贸、游、工”等产业,建设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工厂式以及居家式等5种模式的就业帮扶车间,让“乡村”变“厂区”,让“民房”变“厂房”,让“农民”变“股东”,帮助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强化重点保障。优先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发展就业帮扶车间。以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依托周边产业园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460余家,吸纳搬迁劳动力5000余人,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目前,广西有就业帮扶车间3600余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5万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责编:陈慧玲
编审: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