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张译获第十八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张子枫获第十九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任素汐获第十八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宝马回应“冰淇淋只给外国人” :误会,管理不善

美国专家:我们正处于一场支离破碎的暴力风暴中

论王任重对建设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长江云新闻   2021-07-06 16:37   湖北党史网  

王任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5月,王任重南下湖北就任省人民政府主管财经的副主席(1949年5月至1952年4月),武汉市第一书记(1952年11月至1954年6月)。1954年5月,就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至1966年8月)。此后,历任中南局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直至文革。王任重在湖北任职17年,其中主政12年,为湖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主政期间,他号召建设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下,研究他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和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的提出。

建国初期,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实现民族富强,中共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只能由农业发展来提供,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加速农业发展,国家开始酝酿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1955年11月,毛泽东与15个省市的第一书记就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共同商定了“十七条”,后扩展为“四十条”,即《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一《纲要》提出了当时农村工作的任务、规划及长远的奋斗目标。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他关于农村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给王任重很大的启发。

1955年12月,王任重在黄冈地委召开的乡支部书记会上作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人民幸福的新生活”的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他指出,我们党在农村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实现“青山绿水,花花世界,丰衣足食,幸福人家”。1随后,这篇报告经《湖北日报》转载,向全省人民传达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1956年3月根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精神,王任重领导湖北省委酝酿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全面规划(草案)》。《全面规划(草案)》对湖北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相关举措和奋斗目标等作出规划。从此,以王任重为第一书记的湖北省委开始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二、主要内涵。

王任重在湖北主政期间,虽然湖北的经济建设遭受过挫折,但他建设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却一直贯彻始终。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王任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日益充实、丰富和升华,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农业集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1952年底,随着国家经济在战后重建中逐步恢复,中共中央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在执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一五”计划的同时,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就农业而言,主要通过农业合作化的形式实现农业集体化,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在王任重看来,农业集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是“一场社会革命的大风暴,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为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开辟了道路”2。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的条件还十分落后。农村大部分还是手工劳动,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实行农业的合作化,然后才能改善生产条件,比如兴修水利、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但湖北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干部没有认识到合作化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道路,在政策的宣传和合作化组织上存在错误的倾向。有的干部没有学习中央发下的互助合作文件;有的只是把互助合作看成是增加生产的一个方法,只到生产时才抓互助合作,而在进行其他工作时就放弃了互助合作工作。为了纠正这些倾向,1955年2月,王任重主持召开了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他指出,在农村工作中,农业合作化是全年工作的中心,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要求广大干部把农业合作化作为过渡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 1956年3月在全省区委书记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尽快完成湖北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正是在王任重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下,湖北省在1956年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实现合作化以后,王任重认为这“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开端”,要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社员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资和文化生活水平”,还“必须努力领导合作社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合作社集体经营的优越性”。3在他主持下,湖北省委确立了“集中力量领导合作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集中力量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导”的工作方针4,各级党委领导人民充分发挥合作社集体经营的优越性,依靠现有的生产条件,积极地改良农具和改进耕作方法,发展农村经济。

(二)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

王任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实现革命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5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1960年12月,王任重受邀在中共湖南省三级干部会议上做报告,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无非就是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就是彻底改变我们农业的落后面貌,就是实现对农业的技术改造,或者叫做技术革命……使落后的农业变成现代的农业。”1962年10月,在湖北省委扩大会议上,他又说,“从明年算起,要求在20年到25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这就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

可见,经过新农村的探索实践后,王任重认为,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根据湖北省情,他着重抓了水利化和机械化。

1、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水利化。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建国后湖北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以李先念为第一书记的湖北省委自执政以来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为防洪抗旱,组织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荆江防洪工程。1954年夏,王任重任第一书记以后,也十分重视水利工作,他强调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认为农业生产保收和稳步增产的首要条件是搞好水利。7 1955年,农田水利建设搞得较好的襄阳专区出现了西瓜秧水利系统、李大贵饮水上山等典型事迹。为了更好地领导水利建设,王任重于1957年11月率领由中共黄冈、孝感、荆州、宜昌、恩施、襄阳六个地区的地委第一书记、部分县委第一书记、水利局长等100多人到襄阳专区,参观光化县的“西瓜秧”水利系统、均县李大贵为引水上山开创的“长藤结大瓜”水利系统。水利参观活动对全省的水利建设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湖北省委给党中央《依靠群众力量,排除万难,大兴水利》的报告,并配发《一篇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报告》的社论,介绍襄阳专区的水利建设,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湖北乃至全国的水利建设。

1958年5月上旬,湖北水利领导小组在全省水利现场办公会上提出了全省水利建设方针:“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局部服从全局,依靠群众,勤俭治水。” 为促进各地大办水利的积极性,会议确定采取“三放二包”的办法,即工程批准权下放,技术力量下放,财权下放;任务、质量包干。要求各部门尽力支持水利建设:省、地、县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水利建设;物资部门优先供应材料;城市民用的水泥、钢材尽可能挤出来支援水利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在保证粮棉运输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优先运输水利物资。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下,湖北的水利建设开始大规模开展。山区进行了中小流域的治理,1958年开始流域治理的中小河流有15条,动工兴建大中型水库170处。8如,根治汉江的丹江口大型水电枢纽,黑屋湾、明山、浮桥河、漳河、富水、白莲河、陆水、徐家河等大型水库。平原河网湖区也开展了规模涉及一县或几县的大规模排、灌水系的整治工程建设。如,涉及沙市、江陵、荆门、监利、洪湖、潜江等县市的四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等。

在这种大办水利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的工程数量过多,部分水利工程,在尚未做好地质勘探等工作的前提下,仓促上马,浪费了大量建设投资,也留下了一些工程隐患。1960年,针对水利大办所出现的弊端,王任重强调要对水利建设的安排进行一定调整。他认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肯定要大搞,但是必须作长期打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在项目安排上首先要抓对农业生产受益大、受益快的,服从农业增产的需要,保证90%以上的工程能够当年受益。

经过调整,忽视水利建设质量的弊端得以纠正,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同1957年比较,1963年全省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40%,保证灌溉面积增加了79.6%”10。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现代化的中心是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认真研究和解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就湖北省的自然条件和原有的机械水平而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从工具改革入手,逐步实行半机械化、机械化。对此,王任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1955年以后,王任重大力倡导对旧式工具进行改良。他强调,工具改革,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实行半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

在王任重的积极推动下,湖北省在1958年至1960年间对机械工业投资达3.79亿元,相当于“一五”计划期间机械工业投资总和的257.8%。农业机械建设项目达到108个,占总的机械建设项目的48%。11在这三年里,湖北电机厂、湖北拖拉机厂、武汉拖拉机厂、武汉水泵厂,武汉通用机械厂等机械行业主导厂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为湖北机械工业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在机械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机械企业草草上马,产品粗制滥造,浪费很大。王任重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他认为,技术改革的精神和方向是对的,对于技术改革中犯过的错误,不能忘记、不能重犯,但“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革,非坚决搞不可,你不改,哪有农业现代化?” 60年代初,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湖北省委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1963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农业机械化会议,随后成立全省农机化管理机构??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厅,进一步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此外,王任重还深入基层,亲自抓机械化。1964年,王任重深入孝感金星大队,根据农村实情总结出平原地区的农村通过机电排灌带动农村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打破了苏联农业机械化的模式。王任重领导湖北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到1965年,全省的机械化取得一定的成效,发展国营拖拉机站123个,国营排灌站449个;农业机械总动力112.38万马力。12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在“三年困难时期”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1966年,王任重在农业机械化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领导湖北省委制定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并送呈毛泽东。《设想》指出,“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国家扶助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辅助、无息贷款等办法,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并计划从1966年起力争在5年、7年、10年内在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毛泽东对《设想》作了“此件看了,觉得很好”的批示,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7月,中央在湖北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参观湖北新洲县刘集公社和孝感县金星大队办农业机械的成果,王任重关于在平原地区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在这次全国会议上得到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任重遭受到迫害。尽管如此,他倡导的农业机械化深入人心,成为湖北省常抓不懈的常规工作。因而,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中,湖北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依然在正常进行,取得了较大成就。

(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虽说经过新民主主义时期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发展,但就全省整个农业全局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条件十分落后,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改变;人民的生活状况还不太好。

1955年12月,王任重最初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时,就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在人民幸福新生活的建设上。他指出,“我们党在农村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13在王任重所描绘新农村美好图景中,“青山绿水,花花世界,丰衣足食,幸福人家”的最后落脚点是丰衣足食、幸福人家,也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如此,无论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还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的讲话中,多处流露出了这一思想。

1955年,在动员全省进行合作化的过程中,他强调,“我们所以要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为了发展生产,使劳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后,他强调这是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这一前提下,他代表省委向党的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地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14 

此外,他所倡导的农业机械化等等同样是为农业生产创造好的条件,为发展生产打基础,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1956年在全省区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的报告上,他指出,“我们必须逐步的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使我们的农业生产从畜力、家具、手工劳动跨到巨大的钢铁机械的马上去,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我们才能够生产出比现在丰富多倍的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15

然而,由于发展经济的急于求成等原因,1958年全国开始了 “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遭遇严重的挫折。在这一背景下,以王任重为代表的湖北省委开始反思,1960年春提出生产救荒,要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并从农业入手率先在全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湖北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经济发展步入正常的轨道。在1962年10月的省委扩大会议上,王任重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的口号。经过几年的探索,他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表述。他说,“我们的农村,在生活条件方面,在住房、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将来都要逐步向现代化的城市看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有觉悟、有文化的农民,农村的生活逐步同城市接近,这些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逐步形成。然而,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带来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王任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状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大力倡导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大力发展林业,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1955年12月,在黄冈地委召开的乡支部书记会议上,他号召要“植树造林,消灭荒山”。1956年初,湖北掀起了长江、汉水防浪林“绿色长城”工程16。1957年冬天,王任重又提出,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面貌,基本上消灭水旱灾害,实行坡改梯,实现园林化、绿化17。1958年,在王任重领导下制定的《1958年至1967年全省农业发展纲要》对林业的发展和绿化进行了专门规划,要求从1958年起,在十年内,“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可能经营的范围内,绿化一切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有可能的,都种起树来。”

在王任重的领导下,湖北省大力发展林业,实行“普遍护山护林”和“谁栽谁有,伙栽伙有”的政策,开展互助合作造林,促进了集体林业的发展。1957年春,黄梅县停前乡永安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一个社队林场。林业部为此在黄梅县召开现场会,推广集体办林场的经验。同年底,全省社队林场发展到2600多个,经营山林23.4万公顷。国营林场也发展较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两个场、经营面积1万公顷,到1957年增至39个场、经营面积22.7万公顷。国营林场除了加速荒山的绿化外,还为社队造林提供苗木4.4亿多株,充分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

为加强对林业的领导,中共湖北省委于1963年初成立了林业领导小组,王任重亲自任组长,领导林业工作。省长张体学任副组长,全省地、县、公社各级党委的正、副领导也分管林业工作。从1961年12月起到1965年11月,王任重领导省委先后8次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同各地分管林业的专员、县长和林业局长一起商讨发展林业及绿化湖北的大计。由于各级领导对林业工作的重视,湖北林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平原、丘陵地区和公路的绿化发展迅速,涌现了水乡园林的潜江县、丘陵栽杉的广济县、封山育林与植树造林相结合的罗田县等先进典型。

三、历史评价。

王任重领导湖北省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不仅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使湖北农村和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后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可贵的思路和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弥足珍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一)对湖北新农村的建设体现了王任重的务实精神。

建国初期,尽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高。王任重在湖北主政后,认真研究省情,以务实的精神探索建设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完成农业集体化、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以王任重为代表的湖北省委以农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因时、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湖北山区较多、水域面积较广、水灾较多、水利设施不完备的省情,王任重始终将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卓绝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根据建国之初,湖北农业生产设备不先进,生产条件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将推动农业长足发展的机械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得湖北的机械化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着优势地位。

尽管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受时代的局限,受全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使得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遭遇挫折,但王任重能够务实地及时检讨,更正错误,推动了农业经济重回正常的发展轨道。

(二)对湖北新农村的建设体现了王任重的为民意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信念。王任重在探索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主政和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他坚持教育干部要加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为民意识,指出“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他不仅这样教育干部,而且还身体力行,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农民共呼吸、同命运。1964年到孝感金星大队蹲点,亲自抓农业机械化,使得金星大队的机械化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他心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心系农民生活的改善,坚信“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将有极大提高,落后的穷困的农村必然会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三)对湖北新农村的建设体现了王任重的整体发展观。

王任重所探索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等为内容的农村整体和谐发展。他不仅强调新农村的建设要改变经济面貌,认为这是新农村的基础,还注重人的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农民。此外,他将“青山绿水,花花世界”置于他对新农村诗意描述中的首位,并大力推动湖北的绿化、林业工作,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就。这些思想无疑体现了一种整体发展观。这在当时经济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过分强调人力改造和战胜自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这既是我党对新的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1王任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湖北日报》,1955年12月10日。

2王任重:《整顿巩固农业合作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56年3月在全省区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的报告。《湖北省委1956年重要文件汇编》,SZA1561。

3同上。

4同上。

5王任重:《高举总路线的红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1964年3月11日在湖北省第三届农业先进单位、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SZ34-5-545。

6王任重:《在湖北省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1962年10月10日,SZ1-3-129。

7王任重:《在全省农业技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3年3月,SZ1-3-333。

8《湖北省志?水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9 王任重:《正确的政策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中心环节》,《在省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60年月10日,SZ1-2-732。

10王任重:《放手发动群众,正确地领导农业的技术改革》,《湖北日报》,1964年9月7日。

11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湖北卷)》,中共党史出版社,第19页。

12《湖北省情》,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13王任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人民幸福的新生活》,《湖北日报》,1955年12月10日。

14王任重:《动员一切积极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湖北而奋斗》,1956年6月25日,《湖北省委1956年重要文件汇编》,SZA1561。

15王任重:《整顿巩固农业合作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56年3月在全省区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的报告。《湖北省委1956年重要文件汇编》,SZA1561。

16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至1978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56页。

17王任重:《在全省文教、卫生、生活福利现场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10月17日,《中共湖北省委重要文件汇编》,SZA1563。

进入长江云新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 “停的车全挪走!”河南一乡政府大院开放给群众晒粮
  • 湖北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哪些神秘之处?
  • 江西成立“鼠头鸭脖”事件联合调查组
  • 亚裔考生“美国高考”几乎满分,被哈佛等六大名校拒之门外!
  • 热搜第一!取消所有假期调休,老板说“被00后整顿过”
评论
打开长江云新闻看更多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107/fe836732c46ccd683fd6c52e15b350a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