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
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城陵矶江段的通称荆江,全长340公里。荆江河段弯曲多变,形如“九曲回肠”。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堤内地面10—14米,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新中国成立前,荆江洪涝灾害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给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成为危及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江汉平原和武汉等大中城市发展,影响湖北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为了治理荆江水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中央决定实施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审阅了荆江分洪工程设计并批准实施,并题词:“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也为工程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以李先念为主任,唐天际、刘斐为副主任的荆江分洪委员会。
荆江分洪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为主体工程,第二期为辅助工程,全部工程由中央投资。工程由湖北、湖南承担。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参加建设的有30万人,其中,有鄂湘两省的20万民工和10万人民解放军官兵。经过75天的日夜奋战,于6月20日胜利完成了荆江分洪区主体工程建设。按预订计划提前15天完成。第二期工程于1952年11月14日动工,至1953年4月25日全面竣工。荆江分洪工程的建成,缓解了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适应的矛盾。当长江出现特大洪水时,开启北闸分洪,缓解上游巨大来量与荆江河槽安全泄量不足的矛盾,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同时节制入洞庭湖的流量,减轻上游洪水对洞庭湖的压力。
历史的比较,也许更令人信服。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以至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一带水位均已突破历史最高记录。在荆江大堤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经党中央批准,荆江分洪工程于7月22日至8月22日先后3次开闸分洪,有效降低了荆江水位,确保了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区和武汉三镇安全。1954年的洪水检验了荆江分洪工程,也充分显示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巨大效益和重要作用。从此,荆江分洪工程成为整个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工程,为防御长江的特大洪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