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峰回路转,总有一种精神烛照岁月。
太行,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在中华民族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千千万万太行军民英勇抗战,以太行山为屏障,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书写了“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是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团结精神,也是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社服务为人民。长治人社,正以太行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长治市人社局局长王宇说。
艰苦创业铸劳务品牌
泉河村妇女主任胡春花在抗日战争时期,不顾危险,用自己的乳汁养育红色后代,悉心护理八路军伤员。“太行奶娘”的动人故事一直在当地传唱。
“当年,曾祖母自告奋勇,来到医院洗绷带、搞卫生、看护伤员、帮助换药。当她看到不少重伤员,上下肢都骨折了,别说吃饭,连汤都不能喝,就到村里找了个木匠,制作了一把小木勺,一勺一勺地为伤员们喂饭。”胡春花的曾外孙女王英在曾祖母的小木勺前伫立良久。
如今的王英是“太行红嫂”。曾经待业在家的她,通过技能培训获得证书,找到了工作。
3月25日,在武乡县职业培训学校开办的2021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育婴员培训班,吸引了近50名“太行红嫂”学员参加。导师韩凤琴是王英的老师,原来一家人仅靠务农收入过活,在参加“太行红嫂”培训后,她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她先后去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当月嫂,每月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
“2018年,丈夫患了胃癌,我感觉天都塌了。现在,参加培训,有了证书,出去工作,得到客户的认可,家庭经济的困难解决了,还感受到自己价值的提升。”韩凤琴说,每次回到武乡,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学校上课。“我要让更多农村妇女都能习得技能,顶一片天,摆脱贫困处境。”
在培训“太行红嫂”的红马甲集团总经理周全有看来,山西省开展的以“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为目标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通过“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劳务派遣、就业指导”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学技能、走出去。
“我们以太行精神为引领,在太原建立了流动党支部,鼓励、带动更多的‘太行红嫂’走出来,吸纳更多务工人员入党,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周全有说。
“太行红嫂”劳务品牌的大力推广,正是当地人社部门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的写照。
如今,武乡县开展的太行红嫂育婴护理、医疗护理、保洁卫生等免费技能培训,共培训“太行红嫂”近万人,分别输送到太原、北京、上海。武乡县还以“一县一品”思路开展标准化培训,全程化服务、规模化输出,在“太行红嫂”品牌带动下培育发展了90多个地方特色劳务品牌。
“长治电子技工”“空港蓝领”“长治海员”……打着“长治”标签的劳务品牌走出山西。长治人社部门在“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地区20个省市建立“就业联盟”,已组织化劳务输出8000余人。
“劳务品牌的打造,让外出务工人员本领硬、就业稳。以前务工人员是‘出门找工作’,现在变成了‘雇主抢着要’。”王宇说。
精益求精造成长氛围
太行山区一直赓续苦干实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939年,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建立之后,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枪械成了主要任务之一。当时的条件极端恶劣,兵工前辈们不断摸索实践,终于在1940年,由刘贵福等人创新研制出八一式马步枪,被誉为“中国第一枪”。
“太行精神,发轫于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它告诉了我们天道酬勤、百折不挠的道理。只要苦干、实干,再苦再难都能克服。”周建民从刘贵福的例子出发,给徒弟们讲述“中国第一枪”的故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周建民是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分厂的“金牌工人”。参加工作30余年来,他解决国家重点项目量具“卡脖子”难题50余项,创新成果达1000余项,累计创造价值达3000多万元,创造了全省同行业多个第一。他不断传承“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技能报国大潮。
2012年,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近10年来,工作室共培训技能人才3000余名,培养出包括高级技师、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在内的20余名青年工人,共取得专利11项,累计攻克企业科研生产难点100余个,解决重点项目难题30余个,创新成果128项,均已在生产中转化,累计创造价值4200余万元。
“如今,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好,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培训,苦练技术,争当技术能手。”淮海集团十四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冯媛媛说,近年来学技能、用技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技能人才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大技能格局在长治深入人心。长治市人社部门不断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周建民这样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项目研修,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计划。全市依托高职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骨干企业,联合国内省内优质职教集团、技师学院,成立了“太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分别设立10个分盟,以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3年来,全市新增技师、高级技师560人,高技能人才2.51万人,技能人才结构更加优化。
竞赛引领技能新风尚
在长治技师学院内,移动机器人操作室、美容室、化妆室、调酒室一应俱全。时任院长王跃林介绍,2019年、2020年,长治市级技能大赛在长治技师学院举办,特制的场地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也为近年来长治技师学院培养省赛、世赛标准的技能人才铺好了道路。
“我们将太行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王跃林介绍,平时,学校还举办技能节、校企合作日等活动,体现学校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教学特色。在竞技类展示活动中,也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感受技能的魅力。
从2018年起,长治市就开始举办技能大赛。如今,第三届长治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已从15个拓展到50个,覆盖范围更广、参赛选手更多、社会影响力更大。3届技能大赛,共选拔出101名“太行技术状元”和824名“太行技术能手”。
“和按名次颁奖不同,市委、市政府按比例对获奖选手予以重奖、厚奖。这样的举措,营造了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让人人都想参与竞赛,在平时更注重技能提升。”王宇说。
长治技能大赛是全市“人才强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培训、打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具体实践。在2019年首届全省技能大赛上,长治代表队取得了获奖人数最多、团体总分第一、奖金额第一和8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弘扬太行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未来,长治人社人将进一步传承太行精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为高质量转型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责编:陈慧玲
编审: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