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武汉
经历了奇幻一日
早上大太阳
下午两点半
晴天变黑夜
不知是哪位神仙在渡劫
还是……
奥特曼正在拯救地球?
这天气
老母亲最担心的
就是娃娃们生病
梅雨季节
潮湿闷热的环境
为病毒传播提供了绝佳温床
最近
一种爱“欺负”小伢的病毒
正在肆虐
娃娃们一旦“中招”
疹子、发烧一起来袭
全家车仰马翻
这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已发出警示:
如何躲过病毒“攻击”?
如何护理中招的伢?
小编请来武汉儿童医院发热门诊主任方玉蓉
为大家详析
方玉蓉
擅长小儿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儿童感染性疾病、儿童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接下来——
惊!
手足口病毒自曝惊天秘密!
爱欺负5岁以下的伢
令爸爸妈妈们头疼苦恼的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季节性传染病,就是由我们——肠道病毒引起。
手足口的主要致病血清型:柯萨奇病毒(CV)A组2、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们!
每年4-7月,我们就异常活跃,专挑5岁以下的小可爱下手!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很善良的,多数中招的小宝宝症状轻微,主要表现是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
潜伏期2-14天(常见3-5天),发病后7-10天,娃就康复啦!
不过,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下重手”,极少数感染EV-A71病毒导致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能发展为重型、危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所以,早期辨别重症非常关键。
我爱在玩具上玩“潜伏”
小可爱们是这样中招的:
通过密切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
注意!有一些“哄娃神器”,是我们潜伏的好地方哦。
比如,央视、《长江日报》都报道过的“海洋球”:
又比如,小区里孩子们最爱的“摇摇车”。一般情况下,摇摇车普遍缺乏维护,很少消毒。
这些是我最害怕的
别看我们这么厉害,悄悄告诉你,我们也有弱点。只要你做到这个“十五字口诀”:
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
勤通风,晾被褥
我们就会丧失战斗力!
另外,家长可以带宝宝提前接种手足口疫苗,给孩子穿上免疫力的“金钟罩”!
疫苗可以预防咱们家族里EV-A71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一次可以预防2~3年。
至于第二年是否需要再打,可根据情况分析。如娃1岁的时候打了一次,2~3年后是4岁左右,可以再打一针。但如果过了2~3年,宝宝已经5岁以上了,就不用再打了。
对于爱用手探索,又爱吃手的小宝宝来说,在我们流行的时期(每年4-7月和9-11月),家长要尽量少带他们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这一点尤其重要。
特别是避免去游乐场所、小区公共设施等,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特效药?我不服!
想吃抗病毒药消灭我们?哼哼,那是不可能的!
实话告诉你吧,对于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效药!
手足口病轻症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没有重症的表现,可以遵医嘱在家休养、观察护理即可,可以用药物退烧。如果发现宝宝伴随特殊情况要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不慎“中招”,下面几条您可要记住啦!
补充营养,补充水分。
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流质、半流质、口味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高热可能脱水,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保持口腔卫生。
餐后用温水让孩子漱口,或者喝水,也是为了预防感染。
保证休息。
保证睡眠质量有助于恢复。如果孩子处于发热状态,家长定期监测体温即可。
居家消毒。
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宝宝的小马桶,可以用消毒液消毒。
做好隔离。
孩子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需要立即隔离,如果家有两个小朋友,两个孩子之间也要隔离。
从孩子发病到重返幼儿园,需间隔两周时间。
对症治疗。
发热超过38.5摄氏度,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进行退热,低于38.5摄氏度,可以用物理降温。
已经出皮疹的孩子,要剪短指甲,尽量避免孩子抓破疹子,造成感染。
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
当孩子体温大于38.5℃、且退热效果不佳、持续发热两到三天,出现了呕吐,睡眠时惊醒,四肢抖动甚至抽搐,呼吸心跳加快,精神萎靡等,这些情况就是重症手足口的早期表现。
特别是出疹并不典型的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家长更要重视,及时就诊。
制作:高琛琛
来源: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