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出生后,新晋爸妈巴不得一直抱着自己的宝贝不放,仔细地看着宝宝的脸,却发现宝宝的脸怎么看起来黄黄的、好像涂了蜡?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黄疸」,约 85% 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暂时性的黄疸。
1
新生儿为什么会有黄疸?
新生儿从生后两三天开始,会经历一个皮肤肉眼可见的黄染过程。从专业医学角度理解,这个过程是血液中胆红素变化所致。
事实上,成人血液中也有胆红素,但因为数值很低,故肉眼无法观察到皮肤黄疸。新生儿则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多,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原因,会在生后出现短期皮肤黄疸表现。
一般情况下,足月儿黄疸最明显的时间生后第 4~5 天,早产儿则为生后第 5~7 天;而黄疸完全消退的时间,足月儿一般不超过 2 周,早产儿可延迟到 3~4 周,甚至更久。
2
新生儿黄疸如何诊断?
1.病史
黄疸出现时间;母妊娠史、家族史、孕周、出生体重、父母血型、分娩过程、用药史;喂养方式、新生儿食欲、大小便情况、体重增加情况。
2.体格检查
需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下评估黄疸。注意黄疸色泽、分布情况、患儿一般情况、有无贫血体征、肝脾大、神经系统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检测:新生儿黄疸诊断重要指标。
(2)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检查。如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型;Coombs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尿三胆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感染相关检查;肝功能;基因检测等。
4.影像诊断
(1)超声:腹部B超。
(2)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胆道闭锁。
(3)CT:胆道系统疾病、脂肪肝、肝内糖原累积病。
(4)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胆道系统疾病。
5.其他
(1)肝活检:新生儿期少做。
(2)呼气中一氧化碳测定:可早期预测血胆红素生成的速度。
(3)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用于早期预测胆红素毒性所致脑损伤。
事实上,什么水平的黄疸会对新生儿个体产生危害,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作为干预标准。简而言之,不能武断地定一个「正常值」,也不能生硬地划一条线:高于这个「要紧」、得治,低于这个,则「不要紧」、随它去。
新生儿早期黄疸的一大特点是随时间变化成曲线上升,于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安全值」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新生儿科医生一般会结合宝宝的胎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有无高危因素、是否能达到有效随访以及黄疸变化曲线参考范围等多项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医疗干预。
3
小儿黄疸的治疗
1
干预治疗的指征
美国儿科学会依据不同出生时龄胆红素水平绘制的风险分区图,将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分为高危、高中危、低中危、低危4 个区(图2),根据小时胆红素的值进行干预。其中>95百分位为高危区,在此区域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2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将新生儿置于有一定光强度的蓝光环境中,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将胆红素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治疗的安全性非常高,很少有什么不良反应。
(1)光疗指征:各种原因所致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治疗需积极;高危新生儿应放宽光疗指征;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光疗。
(2)光疗副作用:发热、腹泻、皮疹、青铜症、DNA损伤、眼。
3
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是用合适的正常胆红素水平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听起来比较吓人,操作起来也相对复杂,当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
(1)换血指征:
①产前诊断基本明确为新生儿溶血病者出生时脐带血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大、心衰。
②早期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指南中换血标准。
③有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
④早产儿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等病史者,可酌情降低换血标准。
(2)血液选择:
4
药物治疗
有时宝宝通过加强喂养,能促进大便排出,或者运用一些药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黄疸消退,主要由以下几种:
①酶诱导剂。
②阻断肠肝循环。
③白蛋白。
④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⑤锡-原卟啉。
⑥肾上腺皮质激素。
要 点 总 结
新生儿黄疸大多是个生理性过程,无需「谈黄色变」。在医生指导下动态监测黄疸变化,必要时及时干预,宝宝多可以平安度过黄疸期。但也要引起充分重视,因为「高胆红素血症」如不及时治疗可给宝宝造成不可逆严重损伤。
婴儿随母住院期间,黄疸评估可交由医生处理;出院回家后 1 周内家长要充分重视黄疸变化,有情况及时就诊,特别是有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者。
上述内容是针对生后早期出院婴儿黄疸的识别与处理,对于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出生 1 周左右,高峰期在生后 2-3周)无需过度紧张,干预阈值亦有所区别,后期再叙。
来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长江云编辑: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