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常受到视力模糊的困扰,认为这是自然的老化现象,却忽视了致盲风险——白内障。
数据显示,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致盲眼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荆楚大医生》请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主任柯敏,和您一起《关注眼健康 破除白内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主任柯敏为我们介绍看不清的白内障
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发病率高达80%以上,谈到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柯主任介绍,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代谢异常的“产物”,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晶状体老化,只要寿命够长,就几乎一定会得。只是有些人40岁就得了,而有些人60岁才得。事实上,8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百分百患有白内障。
晶状体: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
人眼睛如同照相机,照相机要成像,镜头很重要,眼球里的晶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光线通过晶状体聚集,投射到视网膜上,再由神经纤维传输到大脑,使我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从出生开始,除了睡觉休息,我们一直在使用自己的眼睛,机体老化和晶状体逐渐混浊,“镜头”模糊了, “照相机”也就不能拍摄出清晰的照片。晶状体像蒙了一层白雾,阻挡光线进入,导致视物不清,这就是白内障的典型表现。
血糖高,年轻人也会得白内障!
浙江男孩阳阳今年十岁,长得高高壮壮,前不久,他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双眼视力仅为0.2-0.3,度数无法矫正。最终确诊为“双眼较严重白内障”!排除先天性和发育性白内障的可能后,医生安排阳阳测了血糖,高达25 毫摩尔/升!
原来,阳阳喜欢拿饮料当水喝,多的时候一天要喝四五瓶,这才导致血糖严重超标,出现了白内障。柯主任提醒: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使其透明性改变,从而发生白内障。血糖高或者确诊是糖尿病的患者,发生白内障的概率比正常人高,时间上也可能会比其他人早,更需要密切的观察,这样也可以及时发现眼底视网膜病变情况。
一旦出现看东西雾蒙蒙的情况,就要警惕白内障了。随着病程发展,渐渐会出现重影,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看路灯、月亮时,单眼会出现光晕;夜间视力下降;看物体感觉褪色或泛黄;视力减退仅能辨认手指;最终走向失明……
眼药水治疗白内障,靠谱吗?
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早期用药后可以延缓病情发展,但目前药物尚不能根除白内障,也不能逆转进程。公认能治疗白内障的手段仍是手术,一味用药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长期滴用还会因眼药水内的防腐剂引起眼表受损。
当照相机的镜头磨损了、刮花了,我们必须换镜头,才能清晰成像,眼睛的晶状体也是一样,只能通过手术换上人工晶体。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医生先用手术刀片在角膜上做一个小切口,打开晶状体囊,并用超声波把晶状体乳化、粉碎、吸出,最后植入人工晶体。因为切口很小,一般来说不需要缝合。患者的视力通常在手术后立即改善,可谓立竿见影。
对于已经确诊白内障的患者,当视力在0.5以下,就可以做手术,但对不同患者来说,医生会综合评估术后视力会不会提高,选择手术时机。
人工晶体怎么选?
节目中,我们与复诊患者连线,术后一周,她摆脱了近千度的近视和白内障,心情十分愉快。同时,她向柯主任咨询,白内障还会复发吗?
柯主任解答: 白内障摘除后是不会再生的,约10%-20%的患者在植入人工晶体后的2-6年会再次发生视力下降,这通常是由于支撑人工晶体的后囊膜又出现混浊造成的,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通过简单的激光治疗,即可再次获得良好的视力,完全不用担心。
每位患者术前的屈光度都不同,术前会根据每个患者的眼轴长度不同,代入专门的公式计算人工晶体的度数,以保证患者术后最合适的屈光度数。此外还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生活需求来选择选择单焦点或者多焦点的人工晶体。因此,每位患者的人工晶体都是量身定做,各不相同的。
●单焦点
球面人工晶体。术后看远清楚,看近要带老花镜。价格较便宜,适合经济条件一般,要求不高的患者 。
非球面人工晶体。在暗光线环境下视觉质量好。适合司机患者、夜间活动较多者。
●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术后不用佩戴眼镜,看远、看近都较清晰,基本能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缺点是价格较贵。适合年轻患者、近视眼患者及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