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是儿童就诊于耳鼻喉科的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儿童病理生理及心理和成人均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耳痛,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引起耳痛的常见疾病中,急性中耳炎占较大比例。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有80%儿童在十岁前发生过一次急性中耳炎。国内统计显示,北方地区3~4岁,南方地区5~6岁发病率最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任杰告诉我们儿童耳痛应该怎么办呢?
引起耳痛的常见疾病有: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大疱性鼓膜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什么样的疾病?
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在 48 h 内发病,病程不超过 12 周。儿童感冒为啥会引起中耳炎?
人体的鼻腔和耳朵是通过咽鼓管相互连接的,正常状态下咽鼓管的软骨部是闭合的,而且咽鼓管的生理功能可以防止咽部液体进入耳朵(鼓室),而感冒后,病菌可以通过开放的咽鼓管口进入耳朵(鼓室),从而引发中耳炎。
成人的咽鼓管从鼓室到咽口,与水平面约成45度角倾斜,儿童则为30度,且短又宽,咽部感染更容易进入鼓室。
那中耳炎如何分类呢?
01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局部症状,即耳痛,呈持续性。婴幼儿的耳痛特点可表现为易烦躁,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仅早期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
0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局部持续性,耳痛症状较重。除婴幼儿耳痛特点之外,还可伴有高热、哭闹、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缓解,部分患儿早期听力下降。
耳朵不疼,不流脓就不是中耳炎,这是真的吗?
不一定。中耳炎有多种类型,急性中耳炎大多有耳痛症状,但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较少伴随耳痛症状,早期也不会流脓。如果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即使没有耳痛流脓,也可能是中耳炎。
耳朵“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这是真的吗?
除中耳炎外,其他耳部疾病也可能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但此时鼓膜可以是完整的,中耳可以是正常的。
中耳炎手术易导致面瘫?这是真的吗?
面瘫确实是中耳手术风险之一,但多见于慢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等手术,视病情不同出现的几率也不同。而儿童急性中耳炎多用药物治疗,出现面瘫几率较低。
呛奶会导致中耳炎 √这是真的吗?
急性中耳炎是细菌通过鼻咽部,咽鼓管蔓延到中耳腔引起的,多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呛奶并不是急性中耳炎主要病因,目前也无明显证据表明他们之间有必然联系,但从安全喂养角度来说,还是尽量避免呛奶。
怎样避免儿童急性中耳炎?
首先,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降温,注意添衣保暖,避免感冒。如果感冒了或得了鼻炎要积极治疗,如果有鼻涕,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即压住一边鼻孔擤另一边;同时擤鼻涕要温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擤鼻时由于鼻咽部压力增高,细菌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导致中耳炎。
其次,游泳时也应小心,因为游泳或潜水时呛入的污水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游泳后要及时让耳内的水流出,可以侧头单脚跳动促使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还有游泳前最好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清理外耳道耵聍,以防耵聍浸水后,阻塞外耳道,诱发外耳道炎。若有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疾病,不宜游泳,以防疾病复发。
第三,注意喂奶的体位:避免在婴儿仰面躺着的时候用瓶子喂奶或其他婴儿食品,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咽鼓管,为细菌的滋生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