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油田,有一个以劳模吴继农命名的 “吴继农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这个小东西叫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是吴继农创新工作室的新发明,专门对即将下井的油管进行检测。可是拿到涪陵页岩气田实地测试时,却发现在检测的最后,总是不能到达油管最底部。于是吴继农急匆匆地赶回来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可以把直径缩小,截面直径缩小。”“吴继农创新工作室”成员李广禄说。
“除了外径缩小没有别的办法,第二这个辅助轮必须符合要求。”“吴继农创新工作室”成员杨涛说。
经过团队共同讨论,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的改进方案最终被确定。遇到问题,群策群力想办法是工作室的惯例,自2010年“吴继农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吴继农就通过“难题分析讨论”专题课,分享创新经验,带领技师们一起进行技术攻关。为解决原油开采难度加大,抽油泵活塞断脱造成停产和重复作业的井次居高不下的问题,吴继农和两名创新工作室的同事一起,经过几十次修改设计方案,最终研制出了“防断式抽油泵”。
“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创新成果,当时解决了江汉油田泵断脱的问题,累计下井了3000多台,为企业创效6800多万。”荆楚工匠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吴继农说。
为了培养技术能手,吴继农还为大家“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和吴继农一起参加工作的李广禄,设计完成的《前喷式油管通径规》,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李广禄说,在创新工作室的日子,让自己不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钳工或者车工,不仅学到了许多其他工种的技术,连3D打印制作这样的高科技也玩得转。
“本来我们搞机加工的 对电器方面也不是很懂 现在我们接触电工以后 就可以懂很多电方面的知识。”“吴继农创新工作室”成员李广禄说。
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湖北省技术能手3人,中石化技术能手3人,局级技术能手4人,青年技师10人;先后完成革新成果70多项,获得22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效5000多万元。
“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才能体现创新工作室的真正意义。”荆楚工匠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吴继农说。
(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秦声 编辑:秦声 实习编辑:赵丹妮 编审: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