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米的距离,一名普通人可能只需要十几秒就能够冲过去。可是在武汉肺科医院的ICU里,却需要两支援鄂医疗队的十几名医护人员携手努力,才能保护一名73岁的危重症患者跨过这段生与死的距离。
转运前 两队多次沟通确认细节
下午2点,在武汉肺科医院的ICU病房里,江苏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正在对一名73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看是否需要将该名患者转入由吉林援鄂医疗队负责的单间病房进行救治。来自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陆舒向记者介绍,患者目前情况还是属于比较危重的 ,正在抢救中,通过整个救治的监测,包括呼吸机、ECMO和其他仪器,目前生命体征还能维持。来自吉林援鄂医疗队队员王宇石谈到,患者除了ECMO,还需要做血滤已经其他仪器设备,那么单间病房空间相对大一些,能够放下这些设备。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转运,吉林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首先对转运线路上的垃圾和障碍物进行清理,甚至连病房的门槛都拆了下来。在病房里,护士们也正在对各种设备进行紧张的调试。
ECMO病人转运 70米走了5分钟
准备就绪后,吉林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来到ICU病房里,与江苏援鄂医疗队一起,准备开始对患者进行转运。转运路线70米,经过两道门,3个拐弯,过程中如何保障患者携带的ECOM及其他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成为最大难题。在准备过程中,医护人员准备一天,按照流程演习两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病人的安全转运。
在把所有需要携带转运的仪器加固在病床上后,医护人员还用便携式CT设备对病人的ECOM插管位置进行了再次确认。 随后,转运开始,为避免病床上堆放着的设备出现掉落,两支医疗队的十名医护人员只能一起推着病床缓缓而行。他们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搬运、监测、拖氧气瓶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一点点挪,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走走走...机器没问题”
“这是什么东西啊...不管它,没问题,继续走”。
“慢点慢点...快快快...”
顺利交接 生命的救治依然艰巨
“走走走”、“慢点慢点”...这些是吉林援鄂医疗队和江苏援鄂医疗队相互提醒对方说的最多的话。最终,在十多位医护人员的保护下,病人被安全送入病房。接下来,重新连接各种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将它们的运行参数调试到合适位置,是关乎病人生死的大事。在转入到新的病区后,由吉林援鄂医疗队负责这位患者的救治。吉林援鄂医疗队队员王宇石谈到患者的当下的救治方案:“患者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呼吸衰竭,我们用呼吸机和ECOM来替代她肺部的功能,让她的肺部充分地休息,过了这段时间 看看她的肺部能好到什么程度。”
据武汉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介绍,上了ECMO的病人转运,只是ECMO转运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虽然是最简单的,但整个过程十多个医护人员,分工协作,70米的距离走了5分钟,过程中要注意的环节和细节特别多。所以需要各个团队之间要有充分的协作性,才能完成这个过程。
目前,武汉肺科医院有120多位患者仍在治疗中,其中30%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依然艰巨。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秦声 聂憬 责任编辑 何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