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和倒春寒等不利气候接连在湖北发生。但据农情调度,目前,我省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小麦、油菜长势转好。湖北春季农业生产实现顺利开局!背后的湖北农业工作者也是蛮拼的!
眼下,襄阳、荆州等地的小麦陆续进入灌浆期,前期发生了条锈病、赤霉病的麦田基本已治愈。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合兴村村民胡成双种植的20亩小麦就是其中一例。小麦发病时,传播很快,胡成双说,幸亏当地植保站及时指导进行了统防统治:
“我们蛮严重的就是一块块,如果继续不治就蔓延了,严重的打了两遍,5月份就可以收割啦,就不担心小麦的收成。”
今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和倒春寒等不利气候接连发生,直接威胁到我省夏粮夏油的生产。小麦、油菜等生育进程减缓、田间土壤湿度偏大、病虫草害发生态势趋重。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向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布防灾信息、制定完善技术方案,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落实春季田管措施。荆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莉说,今年病虫害防治专业化程度更高,无人机防控运用更普遍:
“今年我们在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上主要是开展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融入进来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农民在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防效。”
据17个市(州)基层农情汇总,小麦面积1698.3万亩,同比基本持平;油菜同比增加35.1万亩,增2.1%。病虫害防控及时有效,加上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等措施的落实,厅党组成员肖长惜告诉记者,小麦油菜长势转好:
“前期专家预测病虫害发生态势比较严重的地方,通过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和广大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到现在为止,应该说效果比较明显。现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防控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也在今年春季深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农户们主动调优种植品种,调减低质低效双季稻、籽粒玉米、非适宜区小麦面积,新增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等绿色高效模式。襄阳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村民杨晶,将村民闲置的70亩耕地整治成稻虾共作田,既方便市民下乡体验农耕文化,又可以加工成大米出售,预计一亩纯收入可到6000元:
“种虾稻之后,一亩地小龙虾可以卖3000多元钱。一亩地打800斤稻谷,可以打600斤米,我卖5元一斤,又可以卖3000多元钱。这样产值就翻倍了。 ”
以稳粮增效,调优结构,提高品质为主攻方向,今年春季,我省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品种花色丰富多样,其中春茶、草莓等经济作物产销两旺;全省春播种植意向面积6890.2万亩,粮食面积5321.2万亩;为全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开了好头,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肖长惜:
“据预测再生稻面积今年将增加30—50万亩,现在正在育秧。稻田综合种养大概要扩大60到100万亩,水稻的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为夏粮夏油丰收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丽 责任编辑 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