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峭壁”石窝窝里”凿出幸福路
现在的坎子山村旧貌换新颜
长江云报道(记者 吕海文)魏登殿,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2岁。40年来,他带领全村回汉群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让曾经无地、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村变成了先进村、文明村。他先后获得“回民骄子”等20多项个人荣誉,他带领的基层党组织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村”等30多项集体表彰。因为这些成绩,魏登殿被评选为十八大党代表。
6月23日,长江云记者走进坎子山村,走近魏登殿,探访这位当代最美“愚公”。
悬崖峭壁”石窝窝里”凿出幸福路
我们的车冒雨从十堰到郧西县湖北口坎子山村行走四个多小时。山高路陡,一路都是孤悬绝壁。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头,大的小的,在雨水冲刷下,随时都有可能打到车上,让大家心惊胆战。
当地干部告诉我们:“现在有路可行,以前仅是一尺宽的羊肠小道嵌在悬崖上。路不通,车不来,村民出门就靠步行翻山,到10公里镇上赶集必须肩挑背驮,早上天不亮出发,夜晚摸黑才回家。”可以想像,几十年前,在这样一个“石窝窝”锄头挖下叮当响的苦地方,魏登殿在悬崖上凿山开路是多么艰辛,困难可想而知。
车行至山顶,我们在坎子山村便民服务室遇到魏登殿,他头戴礼拜帽、皮肤黑黑,正打算外出巡查拓宽的通村主干道。和记者聊起这些年修路情况,他说:“路可是咱坎子山村全村老少的命。”
1975年2月,服了五年兵役的魏登殿退伍。在部队,他获连级嘉奖3 次,个人三等功一次。器重他的领导劝他留在部队好好发展,他却拒绝了,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回到家乡,让家乡的人和他一样,走出大山看到外面世界。
坎子山村15.5平方公里,山大人稀,土地贫瘠,没有路,到处都是石窝窝。乡亲们进山出村要走七八里路。想修路,要有钱,村里除了债务还是债务,家家户户穷的叮铛响。
1977年早春,魏登殿带着从乡里和县里打的介绍信,带上老婆给他蒸好的干粮火烧馍,找到原郧阳地区分管交通领导寻求支持。人生地不熟,他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口馍。整整一个多月,领导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一次性给他批了七万元。老魏兴奋的连夜赶回坎子山,请来工程人员马不停蹄测量,选择路线,没日没夜吃住在工地。为了早日修好路,老魏发动了村里所有的回汉村民,并把他们分成组,一会是“回民小组”,一会儿是“汉胞小组”,一会儿又是“回汉协作小组”。今天搞竟赛,明天搞评比,热火朝天。寒来暑往,靠炸药、钢钎,靠肩挑、背驮、手刨,绝壁凿路。经过11个月紧张施工,通村公路终于修通了。竣工当天,汉族村民为了感谢老魏,自发组织办了一个回民的传统庆功宴:吃回民们的传统饭,喝回民们的“三道茶”。在庆功宴上大家含着热泪,封赞他为砍子山里的最美“愚公”。
修一条主干道仍无法解决村民出行难。这之后,他不断跑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动手干,坎子山上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2003年,坎子山村通组公路贯通,公路通到村民家门口,2004年率先在乡里实现村级路面硬化,2008年修通村级断头路,至今全村修起了35公里“出山”大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一去不返。
解决出行难的同时,魏登殿又开始解决村里通电通水问题。
1992年,魏登殿多次跑到邻近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对方也是被老魏的执着打动,同意“借电”。但架电线需要钱。魏登殿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民每家出资350元,可是村民哪里有钱?魏书记想出了好办法。没钱,可以物资相抵,用苞谷、土豆、黄豆、鸡蛋土特产抵钱。
当年8月14日,山上通电。星星点点的灯光第一次让坎子山村亮了起来,也让坎子山村的村民心亮了起来。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坎子山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山,易发旱灾,全年降水量仅为三百毫米。村民们对记者说:这里“大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流鳖子”。说的就是天上下不来水,地上留不住水的真实写照。这里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有人还为水差点把命丧——这是坎子山人曾经的心头之痛。
1997年魏登殿争取政府投资、发动村民集资,筹集上百万元修水窖、管道,引山泉水,解决村民用水之困。年底,110口水窖蓄满水,全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欢唱。
如今,走进坎子山村,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茅草屋被楼房取代,整治后的土地平坦,家家电器一应俱全。
坎子山村村民们的新房
魏书记向记者晒起全村人的“笑脸”
十八大党代表的进京礼物——全村人的“笑脸”和坎子山的菜
修路、借电、引水,坎子山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魏登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民致富?
1986年以前,坎子山村民常常饿肚子。山上种的多是苞谷,单产不过百斤,一家老小吃不到一年。魏登殿想:要想吃得饱,首先要有地。他开始带领全村人开荒整地。当时坎子山到处都是石窝窝,“锄头一打叮当响,震得人虎口发麻”。在魏登殿带领下,全村苦战一冬,整理700多亩好地。魏登殿又到农业部门请技术人员指导,在全县率先搞起地膜覆盖,抢住农时,当年单产就提高到350公斤。
湖北口马头山羊肉质鲜嫩、皮质优良,早在解放前就记入湖北省志。1990年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魏登殿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川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并对养殖户栏圈改造进行补贴。他们还组织农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有610头牛、3500只羊,人平1头牛、5只羊。
2012年,魏登殿当选十八大代表。11月6日进京时他带了两件礼物:全村人的“笑脸”和坎子山的菜。两个10多公斤重的白萝卜、两棵10多公斤重的包菜、金黄的玉米棒和敦实的土豆。那一刻,他让全国基层干部为之敬仰。
如今,“坎子山牌”农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村里建起800亩地膜覆盖的玉米基地,还发展1000亩包菜和1200亩土豆。玉米加工成苞谷糁,包菜加工成方便面袋料,土豆加工成干片,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转型成功可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85户261人脱贫不成问题。
旅游业也是老魏的新梦想。今年将主干道从3米拓宽到6米,就是为了让旅游大巴能够上山,将村里的万亩石林和溶洞等旅游资源变现,让村民能够吃上旅游饭。
这指甲到底是核桃色,还是板栗色?——折射出的是共产党员本色
近年来,坎子山名气越来越大,修路、建房等工程增多,找魏登殿求情办事的人也多了,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此魏登殿给自己定了一个“六个一”规定: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几十年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记者采访中,老魏提到自己在修路的最初几年,也有村里人笑他傻说起风凉话,认为没点好处,没点私心,谁会这么没明没黑的傻干?甚至还有个别人去告状说老魏“贪污”。
听到这些闲言杂语,为了让大家安心,也让自己心安。原本累了就靠抽三四包廉价土烟来解乏的魏书记,硬是把自己抽了几十年烟瘾给戒了,任谁递烟给他都是摆手不接。
不仅如此,这个出了名的贫困县贫困村,现如今不仅是道路宽阔,出行方便,而且马路边盖起了一排排现代小洋房。这可是老魏多方筹措资金给一些特困户、贫困户盖起的小洋房。记者走进村民家中,发现明亮房屋里家家都有电器,日常生活很方便。村民们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这样的好日子以往可是想都不敢想。”
一路走来,记者听着大家伙的心声,也替村民们高兴。当记者提出去魏书记家坐坐时,魏书记却没有村民痛快,甚至有些犹豫,很窘迫。在记者一再催促下,魏书记不情愿带我们来到了他家。一进院门,记者很惊讶:原来,魏书记的家可不在小洋房中,他依旧住在从前老房里,没有畅亮房间,没有时髦家电,屋里有的只是墙皮剥落和一个简陋小床,空空如也的房中一贫如洗。
魏书记的家
当记者问他为啥不住好点,享受一下村里现代化成果时,魏书记却说:“我的房子还能住,毕竟房子有限,还是先解决村民们和困难户最重要。”
就连前不久在武汉工作的儿子分了房,要接老魏到武汉去享福也被拒绝了。魏登殿一双大手上皮肤龟裂,一层厚厚的茧,指甲全是酱深色。有人不解地问:“这指甲到底是核桃色,还是板栗色?” 有村民说:“不管是核桃色还是板栗色,都是咱村好干部好共产党员本色!”
(责任编辑 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