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下面来看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实践百例第10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对于千湖之省湖北来说,芦苇荡是这份自然美的重要承载,但是,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来,芦苇面积急剧减少,为此,在武汉蔡甸、仙桃沙湖等地,修复芦苇荡的生态保卫战已经打响。
位于武汉蔡甸区的沉湖湿地,成片的芦苇,别有风情。作为文化和特种用纸的原材料,在湖北,芦苇曾经被大面积种植,最高峰时,达到103.4万亩。如今,随着文化纸需求量的下降,省内众多洲滩芦苇荡湿地被围堰开垦,用于种植经济作物,面积锐减到12.6万亩。而事实上,芦苇对于湿地生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面对生态危机,武汉市蔡甸区一方面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将万亩芦苇荡划进湿地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垦填埋、滥采滥捕。一方面,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接近100万,给予每亩40元的芦苇湿地生态补偿,用以补贴管理者的工资。
在仙桃,当地政府组织开展芦苇保育修复工作,目前,芦苇荡面积已经从2016年的5000多亩,增加到1万多亩。
芦苇荡回来了,栖息在湿地的动物们也回来了,目前,沙湖湿地有国家级保护动物3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80多种,成为人和动物共享的“江上草原”,而流经沙湖的东荆河,在受到万亩芦苇根系的净化后,流入长江。环境的改善给仙桃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如今,当地政府联合保利集团计划投资217亿元在沙湖打造5A级景区,金色的芦苇荡,带给当地人们的是金色的希望。
长江快评:留住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
“鸟儿飞起来,黑掉半边天”,这是人们心中美丽的芦苇荡。为了守护住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湖北一方面要做的是确保现有的芦苇湿地面积不再萎缩;同时,也在因地制宜,开发湿地芦苇的生态观光价值,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统筹推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让山水林田湖草成为我们的生命共同体。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尚大原 管涌博 责任编辑 李小涵)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