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来看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实践百例第95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这个需要,武汉市青山区的居民们深有感触,今天的实践百例,我们就去看看他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夕阳西下,在青山江滩公园二期,人们在绿树掩映中,享受惬意。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段江滩也叫做武青堤,在长江岸线整治以前,没有路灯,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是个没人敢来的“荒滩子”。
岸线修复工作启动后,首当其冲的是这里的近30家沙场、码头。中江实业的码头,就是其中一个。这座载重60吨的塔吊建成时,吞吐量达到每年3百万吨,年营业额3千多万,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吊”。关掉这个码头,前后花了3年多的时间。
“经济账”上的亏损,换来了“生态账”上的盈利。随着30座码头的拆除,青山沿江绿化率超过50%,绿道、健身设施、人文景观一应俱全,甚至还配备了2200个地下停车位。
在青山江滩公园,70%的地面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变得会“呼吸”了。比如刚才的那场大雨后,雨水会顺着地下盲管,流进生态树沟自然净化,再流入雨水调节池回收利用。而在道路两边,生态花池可以通过沉砂池,对道路径流积水进行疏导、过滤。
因为武青堤的成功改造,2017年斩获了C40国际大奖。现在,武汉市青山区已经改造了180多个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惠及人群超过40万。
长江快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生活美不美,百姓说了算:码头能赚钱,但是脏乱不堪,老百姓不满意;城市内涝,逢雨必淹,老百姓也不满意。武汉市青山区从这些痛点、槽点做起,用实实在在的变化,换来百姓真心实意的点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群众满意的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去,不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步吗?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裴思旎 王俊 责任编辑 吴松)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