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信朋友圈已成为网上交流的主要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讯息和快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朋友圈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隐患。谣言满天飞,唯恐天下不乱,扰乱公共秩序,打乱救灾节奏。难怪有人感慨:“灾情最重的地方,是朋友圈。”
上个月,朋友圈又出现一些新谣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8月流传在朋友圈的谣言有哪些!
谣言内容:“此前,南海仲裁案一度成为网友争相讨论的话题,随后就有人发现在苹果输入法中,如果自己输入“击沉”,后续就会跟着“中国”二字,这让很多网友不淡定了。”
真相:首先,其实不只是苹果输入法,大部分输入法都是与互联网相连,允许把用户本地的输入信息发送到云端,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习惯和网络热词进行输入优化。
其次,之所以在“击沉”之后出现“中国”,是因为:2016年3月,“阿根廷击沉中国渔船”事件出现之后,这一热点事件的出现,短时间内大量使用者在输入“击沉”之后输入了“中国”,从而使得智能系统把这个完全不合逻辑的组合推向了联想区。当这几天输入法“击沉事件”被发酵之后,“击沉中国”更是成为了一个大热之词,自然就形成了系统智能推荐的第一匹配组合了。
点评:爱国情结每个人都有,但在谣言面前一定得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前还有“2016年10月1日起中国大陆全面禁售”的传言,不过也被证实为谣言了,所以大家遇到网络上的一些东西,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切勿人云亦云。
谣言内容:“又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您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谁的名字变色了,删掉就行。”
真相:此消息在去年就有过传播,实为假消息,由网友恶搞而成。对此,微信官方也对大家作一个科普:微信好友数和手机内存空间并没有关系,而决定占用空间内存多少的,是聊天消息和朋友圈缓存。另外,就算群发消息后,非好友的名字颜色也不会变色。手机越用越卡是因为手机可用空间越来越少,定期清理微信缓存数据可以让微信使用更顺畅,如果重要数据不能清理,可以先进行数据备份。
点评 :还好小编没信它,要是按照这个消息去操作,估计瞬间会感觉智商被掏空。另外,顺便教大家一招清理内存的方法:设置——通用——清理储存空间——查看微信储存空间——选择删除即可。
谣言内容:“近日有人称:需要花钱才能开通微粒贷、提升额度。”
真相:对此,微粒贷已发布过官方辟谣声明:微粒贷是由全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于2015年5月推出的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微粒贷采用官方邀请制,仅能通过官方邀请开通及官方根据用户信用记录主动提升额度,任何以个人或组织名义,需要花钱才能开通微粒贷、提升额度的都是诈骗行为。
点评:旁门左道不可信,一切以官方动态为准,顺便奉上微粒贷的防骗秘籍,请大家牢记:买号就是上当,付款只能吃土。
谣言内容:“有谁认识家住在XX地方一位名叫郑晓银的同学,请告诉她,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落在今天乘坐的车上,师傅电话为17771269207,肯定很着急,求转发”
真相:经过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关于“郑晓银丢失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事,有多个不同地点的变种版本,除了在海南东方丢了录取通知书外,也分别在云南腾冲、湖南郴州等地丢了通知书,然而这些均为虚假信息。
实际上,媒体是有一篇关于“某某大学录取通知书丢了”的真实报道,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捡到通知书的司机因着急,将通知书上的“刘晓银”误认成了“郑晓银”,就把信息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而后就演变成了这些到处流窜的虚假消息。
点评:类似的信息,还曾有白娅倩、杨雷雷同学的准考证丢了,结果都是骗人的。大家在转发此类消息前,应该多辨识再行动。
谣言内容:“近日,一则大妈给青蟹打针的视频疯传。该视频显示:视频中一位大妈,身边放了一泡沫箱的青蟹,右手持针筒,把少量暗黄色液体注入活蹦乱跳的青蟹壳里,随后再换一只青蟹继续注射。很多人怀疑这段视频的拍摄地点是台州三门,因为台州三门以青蟹出名。不少人也怀疑大妈是不是在给青蟹注药。这段时长只有7秒的视频,而点击量却达到了几十万。”
真相:这个视频看起来有图有真相,实际上却是“无时间无地址无人物”的“三无”视频 。经过媒体记者向专家求证得知:从视频中青蟹的特征看,这绝不是三门青蟹。另外,注药青蟹2个小时之内必死,根本活不到上市。
点评:幸亏这个视频是假的,如若真是不法商贩注射有害物质,那必须得严惩,绝不姑息。好了,大家现在别慌了,不如吃个正宗的青蟹压压惊......
谣言内容:“今年考上二本的学生,可携带录取通知书和家庭困难证明到市工会领取2000元的秋季助学基金!望相互转告!动动手指,让爱传递下去!低保户新上大学学生,去教育局二楼报名,一年一万补助。需要带低保证、入学通知书、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9月14号结束。互相转告。”
真相:此消息在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在全国各地疯传,然而经过记者向相关教育部门证实:所谓的秋季助学基金和低保家庭学生到教育局领一万元补助的消息都是假的,这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谎称政府资助困难学生来进行诈骗,请广大群众不要轻信。关于对低保家庭、贫困家庭的助学具体方案,还请大家留意官方渠道发布的消息。
点评:最近大家应该都看到关于女大学生学费被骗光离世的新闻报道,骗子何其可恶,希望你们能积点德,考个大学也不容易。
谣言内容:“谁的群多,请帮忙发一个信息:省人民医院从即日起免费给0-14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农村孩子治疗,可以咨询电话:13525736273 15638006519 ,政府的好政策,看病治疗不要钱还给1000元生活费。举手之劳,爱心传递,功德无量。”
真相:此消息在四川、河北等地社交圈广泛流传,经核实了解,相关省份的省人民医院从未开展过此项免费诊疗项目,各级政府也并无相关政策下发至他们医院院,希望大家辨别真伪,谨防上当。另外消息中的两部电话,均为无法接通状态,很有可能是诈骗电话。
点评:老谣一则,一旦轻信这样的消息就很有可能掉入骗子的陷阱,大家多向当地医院求证即可。
谣言内容:前不久,明星王宝强马蓉婚变事件一度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头条热门话题,网上各种曝料层出不穷,一时之间就有王宝强亲子鉴定基因相似率2%~8%、王宝强包养三个女大学生、马蓉被捉奸在床、马蓉和经纪人玩3P等等多达十几个小道消息,这些接连不断的轰炸式消息,想必也弄得广大群众不明所以。
真相:首先,关于某媒体爆料的“经北京第二医院证实,王宝强2016年5月对两个孩子做过亲子鉴定,DNA相似度竟然只有2%~8%,根据医疗判断结果王宝强并非两个孩子的生父。”
这则消息,小编在这引用一下某权威媒体发布的真相呈现:首先,登录北京市司法局官网可以查出,北京第二医院并不具有司法鉴定的资格。其次,正规亲子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果鉴定结果证明两人具有父子关系,会出具报告称“99.99%支持XXX为XXX的生物学父亲”,如果鉴定结果证明两人并非父子,则一般不会给出具体数字,而是会出具结果称“两人XXXX基因位点不匹配,所以不支持XXX是XXX的生物学父亲”。所以,“2%~8%”的描述既不专业也不靠谱。”
此外,关于上述的其它流言,也已在多个媒体的努力验证查明之下,均确认为谣言,如有必要,大家可自行上网查阅了解详情。
点评:自打王宝强离婚事件一出来,广大群众就对此议论纷纷,甚至一度超越了对奥运会的关心。小编只想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别咸吃萝卜淡操心.....
谣言内容:“近日网上一句话被人广泛传播:凡是肝炎,都会变成肝癌。”
真相:医学专家称:不是得肝炎就必须得肝癌的,总体上来说应该在10%左右,就是10个肝炎病人当中,有9个是不会得肝癌的,所以得肝炎的病人也不需要过度恐慌。
点评:肝炎变成肝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得了肝炎,现代医学手段也能够保证有效治疗,无需过分担心。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大病通常就拿你没办法。
谣言内容:“最近有消息称李连杰深夜因突发性的心肌梗塞,送医后仍不治身亡。不少人信以为真并四处转发,造成了不小影响。”
真相:经证实:此消息完全是子虚乌有,纯为网友恶搞而成。
点评:总是会遇到名人屡屡“被去世”的谣言,之前有姜文、周星驰等人。这些别有用心的恶意造谣者,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对他们的套路实在有点难懂,不知道下一个又是谁躺枪......
驳斥谣言,有时是一件比写论文还难的事。不仅速度要快,还需要大量查证资料才行。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第一,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第二,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第三,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怀疑。
第四,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却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作者,八成以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的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
第五,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新闻编辑室》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地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来源:湖北日报微信号
(责任编辑 刘浪)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