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长江云特别策划
“我们的新时代”专题报道——
“鄂的幸福家园”
真情书写荆楚儿女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今日推出
《一根小粉笔,三代“彩虹梦”》
“粉笔,这可是夕阳产业啊!”10多年前,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的刘晓锋听到这样的话,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也只能面带尴尬地点头附和。11月4日,当记者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粉笔村”,刘晓锋却笑着说:“莫提那些‘老黄历’啦,粉笔可是咱刘垸村的‘No.1 ’,都卖到联合国了!”
“浆粑子”里诞生的白粉笔,造就村里的读书梦
刘晓锋从小在父亲的粉笔手工作坊中长大。2006年,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他辞掉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带着一台旧电脑返乡创业,目标只有一个——振兴家乡的粉笔产业。
为啥是“粉笔产业”?这还要从刘晓锋爷爷辈儿的故事讲起。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石膏储量达到5.1亿吨,位居全国之首。上个世纪50年代,有村民在用石膏做豆腐时,偶然发现石膏浆晒干后,竟成了能写字的“浆粑子”。那个时候的刘垸村正在农民协会的帮助下,大力开办扫盲夜校。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师生教学没有正儿八经的黑板、粉笔,大家就把木板涂黑,用“浆粑子”在上面写字、学习,传播知识和文化,让老百姓脱了盲。
1958年,一个叫刘寿山的刘垸村村民在外地跑业务的途中,无意中看到有人把家乡用的“浆粑子”制作成粉笔的全过程。他便留意观察学习,把这个手艺带回村里。刘垸村随之诞生了全村第一支粉笔。由于当地的石膏品质好,做出的粉笔纤维弹性高,色泽洁白光滑,书写也非常流畅,刘垸村的粉笔诞生后,受到夜校师生的广泛欢迎。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刘垸村的粉笔从应城走向了全国。
白粉笔蝶变七彩色,成就村里的致富梦
改革开放以后,刘垸村的粉笔迅速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粉笔村”。村民个个都是制作粉笔的能手,家家户户都以粉笔为生。通过不断改良创新,除了白色,还做出了五颜六色的七彩粉笔。
“全村近90%的家庭都以制作粉笔为生,鼎盛时期占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大家最引以为豪的是:每10根粉笔里,就有8根产自我们村!” 刘晓锋回忆,“那个时候,乡亲们背着布包,揣着样品,跑到全国各地兜售。”
村民们吃上粉笔“手艺饭”,日子一天比一天“火”,一天比一天“红”。这些传承在家庭作坊中的粉笔加工,也成了应城石膏产业的一条特色经济链。
七彩粉笔“触电”,筑就新时代的“小康梦”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靠手工作坊“浆”起来、挑担推车“卖”起来的“粉笔村”,因为市场饱和,利润率越来越低……七彩粉笔逐渐“褪了色”,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作“夕阳产业”。
有着两年互联网工作经历的刘晓锋意识到,传统的产业也要“触电”互联网,找找新出路。他要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粉笔推广出去。于是带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开启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然而,父母的强烈反对给了刘晓锋当头一棒:做了一辈子的粉笔,这个行业在父辈心中没有任何前途,别人都是拼了命地往外面跑,他却返回来创业。村子里的非议也从四面八方传来,乡亲们见惯了传统的面销模式,认为面对面沟通和白字黑字签约合同,才靠谱;网络上看不见,摸不着,都是假的。
刘晓锋暗下定决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要把事情办成!让乡亲们心服口服。”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20来小时,没日没夜地摸索电商模式,足迹踏遍所有网络平台。终于,在3周后的一个午夜,刘晓锋收到了来自上海的一笔10万元订单。接着没过多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接到了一笔价值160万美金的欧洲订单!这让刘晓峰欣喜不已,粉笔只要能卖出去,就不会成为夕阳产业。
接连而来的大订单让村民们对刘晓锋刮目相看。然而,这笔来自欧洲的订单体量大、要的急。最关键的是,对方不要普通圆柱造型的粉笔,一定要定制的“彩蛋造型”。
没想到一支小粉笔还可以在造型上玩花样。这种定制造型,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但也对制作带来了不少难度。刘晓锋联合村委把乡亲们召集起来寻求帮助,又连夜铸造出“鸡蛋型”的粉笔新模具。为了让村民们放心,刘晓峰与村民们白纸黑字地签下合同,并预付了大家20%的定金,将全村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订单。
这次尝试让全村都尝到了甜头。这之后,刘垸村改变了各家各户自产自销的模式,转而采取“公司+产户”的产业模式,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如今,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的客商纷至沓来,甚至连联合国都跟他们签下订单!“我深深感受到,激活一项传统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土地一群人”,刘晓锋感慨道。有了订单的支撑,乡亲们都争着往前站。村民们不用东奔西跑,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将粉笔销往全国各地。随着销售渠道打通,村里的生产厂房不断扩大规模,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大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愿望。口袋鼓了,生活美了,乡亲们喜笑颜开。
打造“有故事的粉笔”,绘就乡村振兴“彩虹梦”
近年来,粉笔村的产业发展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在积极地“自我革命”。随着教学的电子化和无尘化,刘垸村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粉笔品种,生产出造型粉笔、荧光粉笔、电子粉笔、液体粉笔、儿童趣味粉笔等百余种高端粉笔。同时,粉笔相关的配套产业也逐渐在刘垸发展起来:模具厂、纸箱厂、包装厂、印刷厂、运输公司等,一条全新的粉笔产业链应运而生。
“把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做好一件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刘晓锋、刘大锋弟兄俩带头成立了“应城市粉笔行业协会”,集结100多家粉笔企业,结成产业联盟。打通产销对接,进行订单化生产,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让市场有了话语权。从生产、包装、运输,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标准化销售。现在,刘垸村的粉笔从设计、3D打印、制作硅胶模具到粉笔脱模出成品整个流程做下来,仅需24小时。当地村民自豪地称之为“刘垸速度”。
刘晓锋追求的是“做一枚有故事的粉笔”。在他看来,他们不仅仅要卖粉笔,还要做“粉笔文化”。围绕小小粉笔做文章,线上用短视频平台,讲述关于粉笔匠人的传承精神和乡愁故事,线下着手打造“粉笔特色小镇”,用粉笔文化品牌带动当地的乡村休闲旅游。
“看上去简单的事,里面都有窍门,浆不宜过老,搅拌需均匀,手法要连贯,动作要迅速,配比调色要精确到克度等等。老手艺,也是技术活。”这是刘晓锋的一段短视频里,对浆粑工艺技术的描述。置版、上架、打浆、灌浆、称粉、调色、配比,他的视频里随处可见粉笔师傅们娴熟的技艺。刘晓峰邀请乡亲们积极参与拍摄,既展现粉笔工艺,又为产品打开销路。
在刘晓锋的带动下,“兴趣电商”在村子里迅速崛起。村民们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化身“主播”,在工厂里的匠人案台前,在粉笔展柜的彩虹架子间,用短视频展示村里的这个“NO.1产品”,让好的尖货被更多人看见,让“彩虹粉笔小镇”传播海内外…… “应城粉笔”的名号愈发响亮。
一根小粉笔,三代“彩虹梦”。在刘晓锋的儿时记忆里,当年托起家人勤劳致富梦的,是父亲挽起袖子在小作坊里,日夜劳作的场景。而今天,支撑起全村振兴梦的,是建设中的彩虹粉笔小镇。为粉笔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五代工艺陈列展览文化中心馆,开发亲子儿童互动体验馆……“粉笔村”的筑梦之路,正一步一个脚印落地成真。
如今的粉笔村,村道两旁晾晒着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粉笔,如彩虹般绚烂迷人。墙壁上岁月积淀的彩色印记,书写着一代又一代粉笔匠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也描绘着乡亲们多姿多彩的小康场景。“这条路很长,粉笔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将用一辈子去书写。”刘晓锋说。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大图看专题
↓↓↓
编审:李登清
策划:孙俊
记者:胡傲蕾
图片制作:向悦
(长江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