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因发烧取消赛季首秀

刚刚,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工程开工

广东省深圳市报告多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湖北疾控紧急提示

美国全国各地举行游行示威 抗议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裁决

抓紧时间晾晒!湖北新一轮较强降水即将上线,局部大暴雨伴有雷电大风

称演绎者为大师,是否有标准可循?

长江云APP   2022-06-26 23:39   音乐周报  

文 | 张可驹

前段时间,看到《音乐周报》上有文章讨论什么样的音乐家才能被称为大师。说实话,“大师”的称呼,日常里人们早已习惯,而真要具体去推敲则是一个雷区。将一位音乐家称为大师,果真有标准可循吗?仅就演绎者的范围来说,恐怕还真有。可要说这标准究竟为何,是否从演奏者获得过什么奖项、有多少影响力入手,恐怕熟悉演绎历史的人都不会十分认同。

虽然奖项与影响力是公众了解一位演绎者“成就”的方式,其可靠性却一直存疑。真正的影响力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少演奏家尚在人间的时候相当地红,之后却被人们遗忘或受到广泛质疑。而音乐比赛作为一种打开新人事业的方式,在“二战”前范围还很有限。当然换言之,彼时的大奖得主含金量也比较高。“二战”后,比赛从蓬勃发展到渐渐泛滥的几十年中,冠军的含金量整体而言渐渐降低,即便一些大比赛也难以幸免。

偏生好多观众比较迷恋这个,仿佛在生活中“卷”还不够,也希望将台上的演奏家们归入一个竞技类的体系,以作评判。当看到某些演奏者到了40岁还被演出方宣传为某个或某几个比赛的大奖得主,除了无语,没有其他感受。考量“大师”的定位,倘若以回溯比赛作为标准之一,未免如同追究鲁迅医学院肄业之后还有没有去读别的。

那么,要界定一位演绎者,无论是演奏家、歌者,还是指挥,到底是否企及大师地位,一些必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很明显就是他到底演绎得如何,有没有到达一个超越同侪的高度。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称得上硬性标准或是底线——你只有超过这个,才能谈得上是否成为大师。

如今,在历史录音爱好者的范围之外,熟悉钢琴家索弗罗尼斯基(Vladimir Sofronitsky)的乐迷可能不多。哪怕在已经登上舞台的青年歌唱家里面,有多少人了解男高音歌唱家施莱查克(Leo Slezak)的艺术也是个问题。但正是这样的艺术家成为各自领域中永远的大师级代表。

索弗罗尼斯基

获得同行的普遍承认,似乎是一位演绎者置身大师行列的重要标准。可如果很多同行都不认识他呢?索弗罗尼斯基与施莱查克,都不是小众的大师。只不过,目前人们的忘性似乎越来越大。而论到获得专业人士认可,说来有趣,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曾反过来问我,某位演奏家,为何也被一些职业音乐家推崇?我当时没反应过来,现在就会说:这不明摆着嘛,音准破烂至此都能登堂入室,那以后大家都不用练琴咯。然而这样的演奏者,哪怕最终被不少乐界人士和乐迷称为“大师”,也必然贻笑大方,更贻笑于历史。

大师的标准和底线,包括一些最基本却也相当复杂的问题:为何这样演奏是好的?怎样的音乐审美是好的有标准吗?因为自己持续访谈一些音乐家,以演绎者为主,因此我也会问他们这些问题。得到的答案和我自己揣摩而得的差不多:审美的成就很多来自技巧的成就,而技巧与审美的衡量标准,很多就是由先前几个时代成就最高的演绎者的演绎本身来显明的。

你是否会好奇:这似乎不是以标准来衡量演绎者,而是以演绎者来设定标准?这正是艺术领域的特别之处。艺术不是科学,常常没有那种绝对的标准。而以演绎者为参照,是指一个演绎者的群体,虽然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群体。一位演奏者如果有技巧的短处,要以什么来弥补,方能进入大师行列?另一位演奏者技巧卓越,却为何在品味方面陷于低下,终归不过是技匠之流?真正的标准,来自于以往具有顶级水平的演绎者们如何揭示一个技巧的、品味的大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代人显明了什么是可变的,如出于演绎者的个性或时代风格;什么是不可变的,必须坚守,否则就境界沦丧。

如果说有标准,或许会分为大师的门槛和晋级与否这两种。这里就说说门槛吧,很简单,就是这个演绎的行当应该做到的事情。以小提琴为例,音要拉准,音符的颗粒性、清晰性都要出色。要有相对于场地而言足够的音量,同时又不能为了追求音量而损及音质。在此基础之上,对旋律线条的塑造要有很高的完成度——色彩、音量、质感的均匀,线条有充实的轮廓,没有那种忽强忽弱、频发音质单薄的问题等。音质、色彩都要符合乐器自然的特点,而不能强迫乐器发出尖锐、生硬的声音。

当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不同作品作出相应的音响风格变化。演奏中,音乐的节奏刻画务必清晰而稳固,尤其在一些变化复杂的乐章,譬如《克鲁采奏鸣曲》第二乐章中,不同变奏的节奏文理要清楚,层层推进的效果更考验小提琴家控制力的精度。遇到作品的不同难关,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帕格尼尼式的技巧或巴赫无伴奏所需要的技巧,都要分门别类地加以掌握,只要他选择拿起这些作品。

你应当也发现了,这似乎是任何一位站在独奏舞台上的小提琴家都应该做到的。显然只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谈得上演绎境界,才能做出深化的表现。难道这样基础的要求,就是大师的门槛?还真是。当然这不是全部,但一方面,只有能做到这些以后,才能谈得上将其进行大师、实力派、专家等诸如此类的划分;另一方面,真的能将这些看似基础的内容面面俱到地完成好,已十分可贵。尤其在当代,可说是弥足珍贵了。

所谓“老一辈大师有时技巧不好”,其实是被无意或有意传播的误解。如果你听到黄金年代的某位小提琴家,在自己后期的录音中音有时不准,通常是在一个音符的清晰性、节奏的清晰性、色彩的多层次与特质兼而有之的背景下,出现的瑕疵。而有那样的背景,音准瑕疵也势必有限。反观当下某些正当年的演绎者,音准不可靠,整体控制力的基础也无踪影,一时让人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凭借的。幸运的话,可能乐感还行。过去确实有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在,某些技巧缺憾也都是在那个高度来谈。

当然,今天以那样的高度为追求,乃至于实践的也不乏其人。至于他们成为大师、沦为技匠,又或是在大师的层面以上向着宗师的高度迈进,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即先前提到的晋级)。

在钢琴、大提琴、歌唱等领域也都有各样基础性、门槛性质的技巧与审美标准。如果,我们都能够学着去明白这些基础的标准,而后看某些明星是否够得上,那么久而久之,一位演绎者能否称为大师,这是否有标准的疑惑,也就会迎刃而解。

来源:音乐周报

进入长江云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 省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三级
  • 湖北省2022年高考艺术类、体育类、技能高考一分一段表来了!
  • 买车大礼包!武汉买这些新能源车可领3000元补贴
  • 刚刚,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项目开工!
  • 6月26至27日湖北省将迎入梅以来最强降雨
http://img.cjyun.org/a/10008/202206/3f59e4f1a068dd5e742237b1ede5306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