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世代都没有学医的,我是第一个穿上白大褂的汤家人”,汤杰(化名)是武汉市一所口腔门诊的准00后医生,年轻的他曾4年辗转3地,从安徽滁州的农村老家赴吉林求学,最后在武汉成为了一名医生。
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告诉记者,救死扶伤的方式有很多种,他庆幸既能用医术也能用自己温暖的血液去帮助他人。
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医生
汤杰是他们老家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医生。小的时候,汤杰因为体质不好经常去医院看病,看着医生用专业和学识帮助患者康复,汤杰心生敬意,从此立下了当医生的志向。
“我的家人很支持我学医,我自己也挺崇拜医生的,当听到患者说一声感谢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汤杰回忆起求学路上的种种经历,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在吉林某医学院学习的那段时光,每次从老家到学校有两千多公里的路程,汤杰跨越大半个中国,只为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
奔赴武汉 不留遗憾
2020年武汉解封之初,刚大学毕业的汤杰毫不犹豫奔赴而来。那时的武汉虽然已经解封,但疫情的阴霾并未消散,在众多口腔门诊都还未开放的情况下,汤杰与门诊的其他小伙伴顶住压力,为蜂拥而至的患者解决困难。
汤杰回忆,当时自己的身材比现在要胖,每天都要连续穿8个小时的防护服,身上的汗液干了又湿。而口腔科还有一个特点有别于普通门诊,最简单的换药都要十几分钟以上,平均每位患者的单独就诊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因此汤杰很少有闲暇时间能够喘口气。
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汤杰一点也不后悔当初奔赴武汉的决定。虽然没能直接参与抗疫一线,但汤杰以另一种方式践行了从医的使命。
与爱相髓 初心不改
汤杰自上学期间就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社区义诊等公益活动。2017年,当时还在吉林读书的汤杰就完成了献血,4年之后,他成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医生,他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有机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的生命。汤杰说:“我知道,能够配型成功的概率仅有几万分之一到几十万分之一,机会非常小,所以自己入库后也就没有刻意去想什么时候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捐献造干的目标。”
今年3月份,汤杰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步匹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有一点疑惑,也有一点小兴奋。这么小的机会都让自己遇到了,随即回复告知自己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汤杰毅然决定要救助这位素不相识的有缘人,为其重燃生的希望。这期间他一边耐心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争取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一边配合湖北分库完成高分辨配型及一系列的体检流程,2022年6月终于从中华骨髓库中翘首企盼的“守望者”变成了尘埃落定的“捐献者”。
他说:“很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里的志愿者很难遇到配型成功的机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从我入库才2年,就遇到配型成功的机会,我觉得很幸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用医术治病救人以外的特殊方式来挽救生命、回馈社会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延伸,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荣幸。”一份造血干细胞就可能点亮一个希望、延续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他表示,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路上受到了家人、医院及湖北分库的鼓励与支持,更加坚定了他一路向前的决心和信心。希望更多适龄人群消除顾虑,积极投身到这份奉献爱心挽救生命的高尚事业中来。这一段路他把接力棒紧紧的握在手中,下面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将爱心传递,让生命延续。
(长江云记者 龚晓艺 通讯员 袁圆)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