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9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采干室格外温暖,分离机正有条不紊地提取捐献者刘军(化名)的造血干细胞。时间一分一秒缓缓流淌,连续两天的采集,300ml造血干细胞被成功提取,患者与生的距离,逐渐被拉近。
无“意”之举 充满大“义”
刘军是潜江市一所高中的英语老师,在家人和朋友的眼中,他是个乐观开朗的人,说起他的“献血史”可追溯至十几年前。“当时还是学校统一组织献血,觉得非常有意义。”刘军说,当时,身边许多同事纷纷走进无偿献血车,用健康血液传递生命力量。2010年,学校发布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称“中华骨髓库”)征集信息,充满爱心的刘军当即决定加入,不久后,刘军合格的血样被成功纳入中华骨髓库。
没想到,他的一次无意之举,在12年后让一名白血病患者重燃生命希望。“刘军,您好!您的白细胞抗原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今年,刘军收到来自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发来的信息。“我可能和一名患者匹配上了。”刘军将收到的信息告诉身边同样献过血的朋友。对于即将帮助的患者信息,他知之甚少,但目光坚定,“作为一名教师,能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是一件幸福的事。”
刘军踏上了前往武汉的旅途。体检合格后的刘军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起初,他还担心会有强烈的不适感。事实上,疼痛反应不算太大。刘军告诉记者,只有轻微的酸胀感,从腰部到背部,慢走一段时间后明显缓解。
言传又身教 英语老师信守12年前的承诺
动员剂的成功注射为刘军增强了信心。捐献之前,他还抽空骑行到省博物馆和光谷步行街打卡。
“整个采集流程十分顺利,没太大感觉。”刘军笑着说,此前,他有上网了解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注意事项和风险,也有朋友劝他不要冒险。但了解清楚后才明白,造血干细胞具有可再生性,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两周就能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无情的病魔把我的父亲推向了恐怖无尽的深渊,感谢您给了我父亲生的希望……”在患者儿子的感谢信中,刘军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别人的帮忙,于我而言,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对他人,则是救命的希望”刘军说。
刘军是湖北省第5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第一次献血开始,到如今捐献造血干细胞,刘军的家人一直很支持。“第一个知道配型成功消息的是妻子,她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
平日里,刘军喜欢开车带着妻子和孩子领略自然风光,享受旅途的美好。他回忆,他们的出行从一辆摩托车到如今的汽车,虽然交通工具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一家人的陪伴。他希望在旅途中言传身教,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
“言传身教”也是刘军的人生信仰,他将用行动书写大爱,为孩子、为学生、为更多身边的人做好榜样。
(长江云记者 龚晓艺 通讯员 张莹颖)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