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台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有望在今年正式临床应用。
眼前的这套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外观上看起来与目前普遍使用的磁共振设备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使用时,多了两个关键步骤。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海东:“穿好一个成像的小马甲之后,然后吸入自备好的氙气体,摒气6秒钟左右,就可以得到整个肺功能的一个成像。”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目前临床做磁共振的肺部影像,它是黑的就看不见,我们给人穿上马甲的线圈,让以前看不见的肺部能看得见,并且可以动态地看到,肺部的吸气和换气的过程。所以说我们称为这个技术,是不仅把肺部可以点亮了,而且可以对它的微结构,通气功能和气血交换功能这三大方面进行全面、无损、定量的评估。”
目前,这一设备已在全国十多家医院和大学临床研究。不仅实现了肺部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还在新冠康复患者的肺功能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这项技术即将实现临床应用。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我们已经通过了国家的创新通道,有望在今年获得第一张多核气体磁共振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我们预计应该是在今年的年中到下半年,应该能够拿到这个(注册)证。”
十二年前,周欣团队在启动这项研究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已经提前起跑。但现在,我国的这项技术成果已领先这些先行者。周欣认为,国家和湖北对科技投入的重视,是关键。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基金委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当时给了我们支持4400万,这也是国家科技体制,对于基础原创的仪器方面的最大的一类项目,湖北对于这种基础研究也是很重视,生物医学影像省部共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里已经批了5.5个亿,这个是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一起来进行共建的。”
目前,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作价5000万,横店集团与上海联影首轮现金出资3000万,共同成立“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产业化,并即将落户光谷,预计市场空间可达百亿元以上。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围绕着国家有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都有需求的这种好的项目来推进,然后从源头对它的前沿的科技进行创新,来进行持续的、长期的驱动发展。这样子的话我们做了之后的产品的转化,第一它才有生命力,第二它的意义和科技才会比较前沿。”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冉涛 洪宗泽 责任编辑 徐珊珊)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