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以来,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广泛关注,疫情下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着激情、欢乐和友谊。冰雪为媒,除了在赛场上拼搏的奥运健儿们,还有许多幕后工作人员也在参与其中,为冬奥贡献着独特力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本届冬奥会中的湖北元素。
科研智慧助力赛事精彩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赛以来接连诞生多项速滑新纪录,这里的冰场是一整块1.2万平方米的冰面,相当于29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为确保400米冰道温差不超过0.5℃,冰的厚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负责精确测量的,就是来自武汉大学的毛庆洲教授团队。
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庆洲说:“确保达到设计中要求的,整体高层正负5个毫米,平行度优于千分之一这样一个目标,中国的测绘测量技术能够为重大体育设施的建设能够贡献一份力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越野滑雪项目对运动员的呼吸道和肺功能影响很大,国家越野滑雪队佩戴的护脸装备,则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陶光明教授团队。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陶光明说:“在零下10℃的环境舱里,我们试验人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吸入空气的温度可以提高大约20℃,我们面部的温度可以提高大约6℃。”
除了高校智慧,赛场上也不乏湖北企业力量。在滑雪大跳台项目的供水管网系统就来自湖北大洋塑胶公司生产的钢塑复合压力管道。
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祖彬说:“以此次盛会为加油站,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研发。”
民族歌声传递文化力量
湖北的文化元素也在本届冬奥会中得以呈现。开幕式上,《构建一朵雪花》节目的作曲和演唱都有湖北人的参与,宜昌籍青年作曲家张渠把土家文化写进歌里,并由长阳土家族歌唱者汪庆华参与演唱。
湖北宜昌籍青年作曲家张渠说:“从小到大见到的感受到的土家文化,对我影响特别大,找那种生生不息的那种民族的力量,一种汇聚的感觉。
数字科技+中国故事 让创意成真
从一块冰、一朵雪花,到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来自湖北的视效总监王志鸥、带领团队通过三年鏖战,将开幕式所有节目从最开始的创意构想变成具体的视效制作和视频呈现。用数字科技讲好中国故事,是此次视觉特效的一大亮点,王志鸥说,一滴墨、一滴水的呈现都要反复修改数百遍。明天,他和团队成员在闭幕式上的视觉呈现也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期待。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彭晟 刘莉 责任编辑 王佳薇)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