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内”从入从冂,冂指城外、郊外。表示由城外进入城里。
金文、小篆的“内”继承了这一写法,隶变以后“入”与“人”的写法又十分接近,所以东汉时确定左撇短写、右捺出头的写法为“入”。
金文“内”(图4)改部件“冂”为“宀”,“宀”指房子。从入从宀,把入放到宀里面会进入的意思。
图4
小篆“内”(图5)改尖顶的“宀”为平顶的“冂”,“入”从“冂”中出头。《说文解字》记录的是“内”的本义。“内”本是进入的动作,后转指所入之处,于是就有了方位义。
图5
隶书、楷书部件大家可以看到,“入”写法与“人”相同,这其实是为了书写便利而做的变化:
古代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是由屋内之人引申而来。《荀子·法行》:“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是说没有疏远家内人而亲近外人,“内人”是针对“外人”而言的,指的是家族之内的人。
我们常用“海内”指天下,比如唐代王勃在送别友人时留下的著名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说虽然天下这么大,但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海内”其实是“四海之内”的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