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历”,是从两个不同的繁体字简化统一而来。一个是历史的“历”,繁体写作“歷”;另一个是日历的“历”,繁体写作“曆”。我们先来看“歷”。甲骨文的歷上面是两束禾苗的形体,也就是“秝”[lì]。《说文解字》说“秝,稀疏适也”,是用两束象形的禾苗表示禾苗之间的距离稀疏均匀的状态,所以“歷”有均匀、清晰有序的意思。
到了西周金文中,“歷”的字形有的没有下面的止,上面多了一个厂[hàn],有的下面有止,上面同样多了一个厂。厂的甲骨文表示悬崖。到了小篆字形,形体就跟现在差不多了。悬崖的下面是有遮蔽的作用的,可以遮风挡雨挡太阳,厤就是表示在悬崖下边,打理收割回来的禾苗。
先民们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不同,把一年分为四时,又把一天分为十二时,所以太阳的运行规律与古人心中的“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古人也用下面是日的曆字来专门表示时间上的经历、经过。另外,太阳本身和脚板一样是可以有序移动的,所以用表示太阳的“日”代替表示脚板的“止”,写成“曆”就好理解了。到了现代汉语的简化汉字中,把这两个字形合二为一,省略了表示两束禾苗的秝,省掉了日或者止,保留了表示悬崖的厂,同时在下面加了一个表示声音的“力气”的“力”,简化汉字里的“历”就成了一个形声字。(主讲人:黄雪晴 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