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字出现得很晚,甲骨文金文里均没有发现,直到小篆才出现“低”这个字形。《说文解字》本来也是没有“低”的,北宋初年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才加进去,徐铉给“低”作的注解是:“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也就是说“低”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跟人与氐都有一定的关系。
“氐”的金文和小篆的写法有些许类似。《说文解字》说:“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也就是说“氐”与“氏”又有关系。“氏”的金文、小篆相较于氐只少了底下的一横。
林义光、戴家祥先生认为“氏”本象树木的根,向下的直根上最初是没有点的,金文多有在长竖线上加点的做法。当然,这里加点还有指示的作用,指示支根之所在。
因为人类的血缘宗亲关系与树木的分根颇为相似,这样氏就引申有姓氏义了。学界多认为氐是从氏分化出来的。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氏的常用义变作了姓的分支,与根柢义有一定的距离,于是用加了一笔的氐来分担本义。早期文献里“氐”是根本、根柢的意思,《诗·小雅·节南山》有:“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现存最早的《诗经》注本《毛诗故训传》说:“氐,本也。”诗句是说尹氏和太师(这两个职务都是西周的执政大臣)是周王室的根柢、国之柱石。
由于根在树木的下端,氐又引申出低下的含义。在清代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中有“氐在下,故引申为高低之称。”《广韵·齐韵》说:“低,俛也。”说低是俯首的意思。因为“低”是指人低垂着脑袋,所以就从人了。
“低”很多时候表现的是人卑怯恭顺、情绪低落的一种状态。人在顺从、驯服时往往会低头,这就是低眉顺眼。有求于人时,低声下气、低三下四地讨好他人。人受了挫折、失败,会低头耷脑、无精打采。再扩大一下,低又可以指身份、质量、等级、品质、程度差的,如低等、低劣、低下、低俗,等等。“低”的隶书楷书笔画平直化之后,已与今天的写法比较接近,现行汉字将部件氐下的短横写成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