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新闻演进的大逻辑,讲透事实背面的小故事。欢迎打开本周。
您买飞机吗?
搁以前,我要问这个问题您恐怕认为我是不是发烧了,但是现在,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买不买飞机,真是个问题。
本周三,在荆门,咱们自主研制的“领雁”AG50轻型运动飞机首飞成功。这家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便宜!人民币100万以内,烧汽油,百公里耗油8公升。不久的将来,除了买房、买车,家庭的大件消费,还可以算上飞机。
飞机进入普通人的消费清单,其实并不简单。好些个产业在背后出着力。制造材料要轻巧、安全、成本低,制造业得加油;飞机启停、控制需要机场、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新基建必须要跟上;培训、考执照,服务领域的工作也要配套。所以说,飞机“飞入寻常百姓家”,背后忙活得是整个的产业链。
飞机,只是个例子,但消费的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消费需求升级,必然倒逼一系列供给能力的升级。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13亿人的消费力,在今天的经济新格局中,至关重要!在本周一举行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总书记用两句话再次强调了这股力量的价值:“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有多大?乐观预计,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40万亿元,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面对这么大一个市场,扩大内需却不是简单地鼓励消费者花钱,而是认真解决怎么样生产出更多让大家愿意买单的产品。
这是今年6月,北京、深圳、上海汽车销量数据:
北京汽车销售第一名 特斯拉,卖了1876台。
深圳第一名 特斯拉,卖了1717台。
上海第一名还是特斯拉,卖了3171台。
三个城市汽车销售的第一名,都比第二名的品牌多出一到两倍。
从中,您能读出什么吗?中国消费者,对高质量消费,出手很大方。
所以说,让“内需”成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咱们有底气。不过,问题又回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供给端。不断提升、扩大的消费需要必然倒逼每一个生产者、每一个生产企业、每一个社会服务的参与者,不断求法其上,自我提升,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而生产者,又何尝不是消费者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循环,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用心工作,我用心为你。
当这种循环,在中国达到一定的高水平,对内而言,必将令国内经济的发动机运转得更快更稳健;对外而言,则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这样想想,“双循环”的新格局,其实事关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尹华正 责任编辑 郭金华)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