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点,武汉市肺科医院检验科,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7岁的丁先生,拿到了他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至此,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病区走廊上,丁先生拉着医生吴媛的手,连声感谢。老先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说,“国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医生护士用了这么多办法,把我治好,我要高高兴兴地回家,好好生活!”
是的,他们都回家了,家,是他们想念了很久的地方。
就在昨天,武汉终于迎来了: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死亡病例、现有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6项全部“清零”!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已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这一天,太不容易!这一天,也意味着那些为湖北、为武汉拼过命的逆行者们,要和我们告别了。
今天,中央指导组离鄂返京。曾经有记者问,中央指导组会在武汉待多久?在那个情况最不明朗的时候,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不去武汉之患,不解全国人民之忧,不获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我们决不收兵。”
于是,整整3个月,在全力救治的生死线上,在医疗物资的保障线上,在社区防控的阻隔线上,在复工复产的生产线上,在民生保障的供应线上,中央指导组不分昼夜,不顾安危,创造性地建设方舱医院,全力推进拉网式排查,高效率推出7版诊疗方案,在湖北最危急的时刻,在湖北人民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了荆楚儿女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和莫大的精神鼓励。
有人动情地说,面对新冠疫情,“小半个国务院”入驻湖北。这些年过半百的长者曾不止一次地讲:“实事求是,是什么难处就是什么难处,我们不是‘面对面’,我们在一条船上。”
谢谢你们,这条生命之船,靠岸了!
今天,坚守到最后的“顶配专家团”也开始启程回家了。临行前,北京的李绪言,扬州的郑瑞强,和武汉的胡明在树下合影。仨人不光笑得默契,在过去的三个月,哥仨因为配合默契、技术高超,屡创生命奇迹,被称为“ICU三剑客”。这棵树,就叫“抗疫同心树”。
同心,才能同进、同胜!
面对这段不凡岁月,千言万语,百感交集,我们似乎只能尝试用“感谢”两个字,来统领心中那无法言说的万般情愫。
感谢,要说出来!
“感谢首都,因为有你,武汉不怕”。开车追随凯旋车队的志愿者举起了所有武汉人的心里话,英雄人民告别英雄战士,英雄城市铭记生死之交。
感谢,要写出来!
写满白衣战士签名的防护服,像是一张价值连城的荣誉状,被珍藏在捐赠这件防护服的厂家。过去两个月,江苏这家企业火速转产,累计给武汉抗疫前线生产了100多万件医用防护服。放眼中国,千千万万家企业,武汉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恰巧,有段时间最缺衣服,于是,“袍泽”情谊,既是本意,又满含深意。
感谢,要做出来!
一架满载医用物资的邮航专机从武汉天河机场起飞,目的地是黑龙江省牡丹江机场。这是刚刚大病初愈的湖北对兄弟省份的感谢和加油。千里为邻。从武汉到绥芬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每一个你,都值得被铭记!请让我们把感谢铭记在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们要感谢所有驰援而来的白衣战士。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你们用“最硬的鳞”,一路打拼到“清零”。
我们要感谢所有湖北的医护人员们。你们身在灾难中,救人、救己、救民、救城,虽然被夸赞得最少,但付出得最多。
我们要感谢所有英勇无畏的武汉人民。只有走过每分每秒的你们,懂得其中的万般艰辛和不易。繁华时你们是繁华的一部分,风浪中你们是任它雨打风吹的基石。
我们要感谢所有风雨同舟的中国人民。1400万武汉人是14亿中国人的百分之一,你们和我们站在一起,就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百分之百的力量!
4月25号,一场迟到的婚礼在竹海山林间举行。40对来自全国不同城市,因抗击疫情推迟婚期的新人们喜结良缘。他们中既有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坚守后方的志愿者和基层工作者。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分别为这些新人们送上遥寄的祝福。来时风雨兼程,去时山河无恙。
开启新生活的新人,如同这新生的城市,唯有在今天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才能不辜负昨天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期待。
新生的城市,也如同今日中国的缩影。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湖北、武汉,要和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风雨无阻,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肖静涵)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