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的工作是访谈医生,疫情发生后,把医生给出的信息带回来,变得格外重要。
我在武大中南医院的一天
1月22号,农历腊月二十八,武大中南医院发热门诊的急诊科医生发来信息,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当时是武汉各大急诊最忙的时候,他让我等电话,一旦有空就电话通知我过去。于是,我和同事彭翰一大早就去了医院。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病人在门诊大厅排队,不时还有病人围过来,拿肺部CT的片子问我们,已经高度疑似了,要怎么处理。
就戴一个口罩,处在一堆发热病人中,是什么感受?害怕,真的怕。多留一分钟就多一分风险,我们心里开始打鼓,说话都变得很小心。但责任感驱使我们留下来,这么多人都在问,说明都想知道,这个时候就该记录下他们的疑问,请专家解答。
当天,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发热门诊三级预检如何进行,市民出现哪些症状要格外留意,还邀请到急诊科专家回应市民关切,这条5分钟的片子在当天的《长江新闻》中播出。节目播出前,我们还用手机拍摄剪辑了一条抖音,回传给新媒体的同事,希望能让更多人更快看到。
也是在这一天,等待采访的途中,我们得到消息:中南医院使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这在当时给了大家莫大的信心。我们很快完成了采访,《首例!武大中南医院用移动心肺仪技术成功救治一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在当晚的《湖北新闻》栏目播出。
那天,我在医院呆了5个小时,听到了十几天都没回过家的急诊科医生对两个孩子的思念,看到了ICU病房里医生柱着拐杖守在病人床边,感受到了医护们对病人们的尽心尽力和关怀抚慰。赶完当天的播出后,我又走进了《长江新闻》的演播室和主持人面对面讲述我看到、听到的这一切,同时呼吁大家一定要戴上口罩,做好科学防护,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采访时,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不怕吗?怕当然怕,怕自己被感染,刚开始从医院回来整晚失眠,还怕万一感染连累同事和家人,3个月都没回过家,一直一个人住。但作为一名记者就是应该前往一线,以前防汛我也曾主动申请前往一线,这是一种责任,也是记者的天然使命。从医院回来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再次申请,回到前期。
进病房,拍下稍有差池就会中招的手术
疫情期间,我曾在病房里拍下一次稍有差池就会中招的手术。
那是在省人民医院东院区拍摄救治危重症患者。一位69岁老人,住院30多天,插管两周,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必须进行气管切管套管手术,才能赢得一线生机。
省人民医院把危重症患安排在ICU和CCU,每位病人单独一个病房,一共16张床。这些病人基本没有自理能力,有的病人做了插管,有的正在做肺泡灌洗,有的用了ECMO,房间里病毒的载量很高。而做手术会把这种风险进一步放大,气管切开的瞬间,会有大量的分泌物携带着病毒喷出来。设备不能带入病房,我只能拿着手机在病房近距离拍摄。
进病房前,护士长仔细检查了我全身的防护,包括气密性、穿戴顺序,要求极其严格。为了避免污染,我换下了自己的衣服,一层医用隔离衣,一层防护服,再加一层隔离衣……手套都戴了4层。因为手术非常危险,护士长又给我加了一层防护面罩。
之后,我进到病房跟拍手术团队,边采访,边拍摄,抓拍现场细节,离太远了手机收音效果不好,离太近了手机移动又抖得厉害。呆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紧张加上防护太多,感觉汗往下淌,衣服湿透了,慢慢地开始头疼呼吸困难,很想找个地方蹲下来靠一下……但,这些都不可以,我一遍一遍提醒自己,集中精力,稳住,再坚持一下。
这次拍摄记录下了很多珍贵的画面。手术中,紧盯着屏幕的医生护士,不时需要根据病人情况调整药品使用小跑着进出,偶尔遇到对讲机不灵的情况,直接手写要求反贴在玻璃上沟通。为了获得手术中更好的视野,省人民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决定不戴正压头套手术,同行医护极力劝阻。最终考虑到手术容易出血,病人凝血功能不好,他们还是把病人的安危放在了首位,把风险留给自己。朱霆没有戴正压头套,整个手术中他离病人大概就10厘米,稍有差池就会中招……是崇高的医德和仁心大爱,让他们坚持这么做下去。
医生们说我是第一个进入这个重症病房报道他们的记者,他们很感动也很担心。结束拍摄后,他们就蹲在缓冲区外指导我脱防护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喊话。我的心里压力也很大,脱防护服的时候最危险,动作不规范,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污染整个清洁区,给医护带来风险。
我提前了解了一些知识,防护服要边卷边脱,要时刻想到,如何防止污染面接触到里面干净的衣服、手套;摘护目镜的时候,需要低头,闭眼,从前往后慢慢脱;摘口罩,要把带子扯到最大,然后从头上慢慢脱离,防止手接触到口罩外侧;每做一个动作,都要手消一次;最后,带上新口罩进入清洁区,还需要立刻洗脸,洗澡,洗头发,吹头发……一趟采访下来,花了近4个小时,最着急的是拍摄视频的手机还在病房里,网速慢,隔着玻璃,一直到晚上10点多我们才陆续收到全部的视频。
早期医护人员每次都要工作近8小时,好在全国支援湖北的医护到来,很快改善了这个情况,大家变成了4小时倒一次班,重症病房里可以听到五湖四海的口音,有浙江李兰娟院士团队成员、新疆重症医学科专家、河南呼吸重症专家……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拧成一股绳,与武汉一起共度难关。
作为一名记者,能从一线给大家传递有用的信息,能传播这些医者的仁心大爱,能用报道带给人们更多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力量,这是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大奖赏。
请看记者现场手记↓↓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丹 郭明辰 责任编辑 苏逸冰)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