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今天告别武汉。这位在战疫第一线的武汉,坚守了近两个月的长者,印象中有三次让人泪流满面的画面。
一次是她来时的一条朋友圈。
家中的丈夫郑树森院士得知妻子即将“奔赴战场”,默默当起了大厨,为妻子壮行。那天,李兰娟还发了条朋友圈:“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这个院士家庭,也是驰援武汉的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的家庭中的一个。今天下午,郑院士来到杭州机场,穿过人海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
第二次是一张满脸压痕的照片。
2月20号,李兰娟在武大人民医院重症ICU病房查房,脱下防护服时,老人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作为高级别专家,她的笑容给人以信心和鼓励,也意味着希望和胜利。离痛苦最近的微笑,总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还有一次就是今天这件贴满便签的外套。
天河机场的人群中大声呼喊“女神”!看看女神身上贴满的标签:医院、社区、管委会、普通市民、治愈患者,在点赞贴上签名,贴到李院士身上。这是武汉市民用最朴素的字句表达最朴素的感谢。就在离开前夜,面对“是否对武汉此时的情形放心”的提问,李兰娟院士说,当然放心,但也不能放松,我们需要有与病毒长期相处的准备。科学家,总是用最理性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虽然我们无法像记住李院士一样,记住每一位白衣战士的故事和面孔,
——但,他们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之心,留下了不顾生死、舍我其谁的中国力量。
——他们用“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责任之心,留下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
——他们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仁爱之心,留下了英雄城市抗疫精神的大爱标记。
——他们用“谨于言而慎于行”的谨慎之心,留下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夺取双胜利的冷静提醒。
院士!战士!国士!他们走在人群中,是平凡的一个,他们站在危险前,却能爆发出英勇无惧的力量,他们带走的,是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留下的是疫去春来,山河无恙。他们的专业精神,是抵御病毒的利剑,他们的为民情怀,更是国之瑰宝!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吴松)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