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利用液压杆作业时,一根金属环突然崩断成“钉”,几乎切断他的右侧颈总动脉,并牢牢卡在颈椎椎体上。危急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个学科10多名专家通宵接力手术,将伤者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7月13日下午,55岁的广水农民工何大仁(化名)正在工地上利用液压机作业。突然一段金属环崩断飞溅出来,直直射入他右侧颈部。顿时血如泉涌,他的上衣很快被染红。
当晚7时30分,何大仁被紧急转院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前来会诊的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杨希林回忆,当时这根金属异物的一头已经深深扎进了伤者颈部。从体表看伤者颈部有大约3厘米长的伤口,右侧颈部已经出现血肿,脖子肿胀严重,伤者存在窒息的危险。急诊科医生已对患者采取了开放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
紧急CT检查显示,这根金属“钉”长约6厘米长,已穿透颈总动脉,卡在了颈椎第七节椎体里,紧贴着硬脊膜。硬脊膜是大脑与躯干联系的重要神经所在,一旦损伤,伤者可能高位截瘫。颈总动脉是人体的血管大动脉,一旦破裂出血,很可能因大量失血死亡。
怎样保住伤者性命?怎样止血?怎样让伤者远离瘫痪的威胁?院方立刻组织多科室紧急联合救治。耳鼻喉—头颈外科、脊柱外科、心血管外科的专家分头赶往手术室,与麻醉科专家商讨手术救治方案。
经过紧急讨论,医生们最终决定:止住颈总动脉的出血、快速取出“钉子”、再吻合颈动脉出血点。这个救治方案如同接力赛中的交接棒,各科医生只有拿出绝活,无缝连接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到达终点。
晚上9点半,各项术前检查及备血等术前准备已完善,专家全部现场到位。麻醉科专家首先上场,由于异物位置特殊,何大仁的气管被挤歪到一边,麻醉科唐少群医生克服插管困难,顺利为其实施了麻醉。
耳鼻喉—头颈外科李志华教授上台后探查发现,伤者的颈总动脉已被钉子贯穿,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连接!
这样的伤情十分罕见,但李志华教授十分镇定。“颈总动脉血管止血,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快字,稍有迟缓,就极有可能影响大脑血供。”他一方面用食指持续按压住破口控制出血,同时迅速找到颈总动脉的出血破口,并利用无损血管钳,夹闭血管破口远近端止住出血。
出血源头一被堵住,轮到脊柱外科医生拔“钉”了。脊柱外科主任陶海鹰教授顾不上一天学术会议的操劳,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于那枚“铁钉”上。由于颈部是一个血管和神经密布的区域,每一个细微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术中大出血,抑或损伤脊髓导致瘫痪,拔“钉”凶险可见一斑。所幸陶海鹰教授眼疾手快,“虎口拔牙”,将这根6厘米长、卡在颈椎椎体上的钉子迅速安全取出。
随后,在一旁等待的心血管外科夏军教授接力上台,与李志华教授一同对伤者的颈总动脉前、后壁破口进行仔细修补,同时排除气管、食管及其他大血管损伤。
14日凌晨3点,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结束,在场的医务人员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何大仁被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后续监护和治疗。
专家表示,颈总动脉因外伤破裂出血非常凶险,致死率很高,患者可谓九死一生。多亏了多学科医疗团队反应迅速、通力协作,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7月16日,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传来好消息,何大仁已度过危险期,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无碍,即将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张伟杰 通讯员 高婷 责任编辑 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