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存款保险,守护你的“钱袋子”!

5月这些考试,别错过→

特朗普称将禁止伊朗石油买家与美国做生意

“五一”当天汉口站客发22.4万人次,创历史单日新高

5月新规,一起来看!

存款保险,守护你的“钱袋子”!

5月这些考试,别错过→

湖北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名单公布!20个县(市、区)上榜!有你家乡的吗?

长江云    2018-12-28 12:36  

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第一批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名单!

20个县(市、区)上榜,他们分别是: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想详细了解

湖北的这些传统工艺吗?

咱们一起往下看~

(以下仅为名单内部分传统工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虎座鸟架鼓

楚式漆器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其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但事实上二千多年来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挑鼓架、背鼓架、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漆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出土的部分漆器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汉 绣

太极双凤图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的武汉地区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石首市绣林镇、洪湖市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和汉口的绣花街等皆因刺绣集中而得名。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

孝感雕花剪纸

管丽芳作品——《槐荫记》

孝感雕花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孝感的剪纸风尚已与民俗密切结合,当地民众习惯于“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至明代,孝感的剪纸艺术日趋成熟。清代以后,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孝感雕花剪纸合南、北艺术之长,以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主题明确,构图精致,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给人以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鄂州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帽花》

鄂州雕花剪纸流行于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

仙桃雕花剪纸

仙桃雕花剪纸流传于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仙桃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仙桃雕花剪纸制作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

武汉木雕船模

龙凤舫

武汉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民国初年宜昌艺人龙启胜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具特点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区流传。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

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老河口木版年画

《门神》 吴志坚摄

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鄂西北的老河口市及豫西南一带,明末清初时,木版年画就在老河口牢牢扎根,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尤为兴盛。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有适应需要刻制的农历、农事谚语、书法条幅等。其寓意“喜庆吉祥”“辟邪纳福”的作品有《门神》《和合二仙》《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

吊脚楼建造技艺

彭家寨后山吊脚楼

吊脚楼为数根木柱支撑的木瓦结构脚房,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俗称“干栏”“阁栏”“干阑”等,建筑学上称为“栅栏式”结构。咸丰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涌现。

吊脚楼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的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是几何学、力学的自然运用。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红安绣活

红安绣活展板

红安绣活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品,妇女们借它来展示才艺,制成的鞋垫既可作为馈赠礼品,又可作为男女传情的信物。连袜绣花鞋垫的绣制、交流、展示、馈赠等系列活动营造出充满人情味的民俗氛围,使红安绣活最大程度地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阳新布贴

布贴涎围  吴志坚摄

阳新布贴是流行于阳新县一带的民间布艺。作为世代沿袭的乡土手工艺,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没有文字记载可考,根据其婆媳传承的世系来推断,它在当地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阳新布贴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其工艺和制品应用范围很广,粗略统计,有近三十个品种,从童装到嫁衣,从日常穿戴到庙观器物,都不乏布贴制品。

通山木雕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门上的斗拱和额枋和骑门梁 谢志兵 摄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的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

麦秆画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麦秆画又称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工艺品的一种剪贴艺术。麦秆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怀王墓发掘出的麦秆画作品距今两千多年。

麦秆画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沔阳,据《邓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于沔阳府城镇用麦雕制作喜联、寿幛,经两百多年的传承,流行于仙桃城区及三伏潭、陈场、毛嘴等地。

振兴传统工艺

湖北义不容辞!

来源 | 长江云综合文化湖北、湖北非遗

编辑 | 邹敏

主编 | 邹敏 陈萌亚

(责任编辑 郭金华)

责任编辑 郭金华
小贴士
2步分享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分享给指定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进入长江云新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 这个“五一”,湖北把游客“宠”到心尖儿上!
  • 这个“五一”,全国游客都来湖北找“贴贴”了!
评论
打开长江云新闻看更多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812/16d52987a159c834329d7623a04fb218.jpeg
{"appId":"wxcccd4eaac7d51769","nonceStr":"crUCizsgnwXnyofm","timestamp":1746260260,"signature":"1734494bd5f207f1b7ce88ddf26cc039e3baeef4","link":"https:\/\/m.hbtv.com.cn\/p\/1661435.html","desc":"\u59cb\u5f62\u6210\u5e26\u5f92\u5b66\u827a\u3001\u4e13\u4e8b\u82b1\u6837\u5236\u4f5c\u51fa\u552e\u7684\u96d5\u82b1\u526a\u7eb8\u884c\u4e1a","title":"\u6e56\u5317\u9996\u6279\u4f20\u7edf\u5de5\u827a\u632f\u5174\u76ee\u5f55\u540d\u5355\u516c\u5e03\uff0120\u4e2a\u53bf\uff08\u5e02\u3001\u533a\uff09\u4e0a\u699c\uff01\u6709\u4f60\u5bb6\u4e61\u7684\u5417\uff1f","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008\/202305\/2336336c2f3e0f3d6d36e40d2246c7b6.png!w300_h300.png","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