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警方已开展为期10天的机动车“拔塞行动”,12日,仅一小时内就查处87名加塞司机。
连日来,成都女司机被打在该市引发文明驾驶大讨论。对众人而言,“文明出行”四个字,很沉重也很刺眼。据《长江日报》报道,29年前,该报记者针对当年武汉市自行车出行的乱象,曾发出《同志,你能做到文明行车吗?》的呼吁。数十年过去,城市的文明程度的确在不断提升,但伴随汽车社会的到来,文明出行又成为一个凝重的话题。成都女司机被打,是“路怒族”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实在全国各地,出行过程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互不相让,恶语相加,最后导致拳脚相向的情况,可谓此起彼伏。
互不相让的情况又岂止出行?在超市购物结账、在早摊点购买油条包子、在上公交车时,那种争先恐后的场景比比皆是。有不少时候,在超市结账台或早摊点前,哪怕只有二三个顾客,后面的人也会等不及,要抢到前面去,引出不必要的争吵。更可怕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这种不文明没有什么不好,而且习惯成自然,俨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这种互不相让、争先恐后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成了很多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有人说,人多资源少是重要原因,这不无道理。需要正视的是,相当一段时间来,“抢前争先”理念的灌输,也会客观产生某种蝴蝶效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加快发展、争先恐后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到每个人,则要辩证地去看。干事创业需要争分夺秒、抢前争先,但对于得到与回报,应该多一份淡定,更不能将事业上的争抢意识带到生活中,应多行礼让之道。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让,又是礼的主要内容。《左传》说:“让者,礼之主也”。礼让在古代演绎出不少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将其发扬光大,“礼让三先”就曾写入交通法规中。在当下,由于强调竞争过多,礼让精神在大步后退,进而影响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29年前发出的“你能做到文明行车吗?”的追问,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说明提升每个人的文明素质,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针对机动车加塞,武汉市采取重点整治,值得肯定,但毕竟只是治标;要治本,尚需浓墨重彩地倡导礼让精神。生活中的诸多加塞现象,我们岂能一一做到重点整治?倡导礼让精神,最根本的需要公平正义出场。效率优先的年代已经远去,是到了真正把公正落到实处的时候了。越是人多资源少,越是要讲公正。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任性,有权、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那么,无权、无钱者的任性,就会以不讲文明而表现出来。“礼让”既是一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为一种社会气质。具备这种气质,竞争才能有序有效率。
来源: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 周鑫)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